|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淄博沂源县着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优势特长,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立足自身实际,争做“六员”,争当模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聚银发力量,展现桑榆担当。 助力红色基因传承,争当红色故事宣讲员。全县115名老干部宣讲员退而不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专长,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和企业开展党史宣讲,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90岁高龄的“活党史”左文平13次走进校园现身讲史,以亲身经历勉励青少年知历史、明未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沂源红”春松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自带“马扎子”,讲着“大白话”,深入农村、走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80余场,覆盖听众6200余人次,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把感人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家风送到群众身边,讲进百姓心坎。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争当基层党建指导员。21名老干部通过自我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积极投身到农村、社区、“两新”组织中去,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战斗力赋能增效。县公资中心原副总经理张永青,初心不改、勇挑重担,主动担任山东多博仕律师事务所党建指导员,创新“五心”党支部工作法,厚植“法治惠民 红心向党”服务品牌,打造特色党建“文化长廊”, 为“两新”组织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县审计局退休干部、鲁村镇邢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翟敏德,退休后回乡担任村书记,通过稳定队伍、凝聚人心,修路架桥、建房通水,培育产业、改善民生,仅6年时间就把曾经“行不通”的落后村变成如今“样样行”的模范村。 助力文明新风建设,争当清廉家风倡导员。老干部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开展各具特色、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清廉家风具体内容宣传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退休党员许汝淮所在的城南社区,小区20多面黑板上写满了“治家者最忌者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家风倡导语,耄耋之年的许老手执粉笔,写满家德,用18年的坚守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誓言。县“春松”文化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有事多商量》《相亲相爱一家人》《百善孝为先》等戏剧作品,在农村、社区展演近百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清廉家风、促文明新风。 助力和谐社会构建,争当矛盾纠纷调解员。49名老干部化身“调解员”,用亲情排忧,靠政策解难,确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初始。县政法口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创新形式,组建成立“春松·先锋夕阳”平安志愿服务队,并在社区办起了“挂号门诊”,23位“专家”各负其责,各展其长,免费“问诊”调解的同时,还提供上门“理疗”、电话回访等服务。县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县婚姻登记服务大厅,设立婚姻家庭辅导中心,集中开展青年家庭心理辅导,年均调处600对以上,成功调处200对以上,使“逢离必调、能调必调、劝和为贵、离而少仇”成为常态。 助力家乡产业发展,争当乡村振兴协理员。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头雁”作用,聚焦民生实事,引领产业变革,助力乡村振兴,彰显时代担当。鲁村镇退休干部袁洪清退而不休,扎根乡村,变荒山为梯田,变矿坑为平地,种苗木、建水池、养山羊,老干部摇身一变成了“山大王”“羊司令”“土专家”。大张庄镇退休副主任医师刘方文回报桑梓,反哺家乡,面对家乡“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窘境,带领村民开荒造田、共克难艰,种植金银花、瓜蒌等中药材近百亩,既为老乡脱贫找“出路”,又为农民致富寻“钱途”。 助力平安沂源建设,争当基层治安协管员。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通过人员返聘、社区任职等,在平安沂源建设中发光发热。23名退休干部被返聘为义务交通协管员,老干部身穿红马甲,手持小红旗,劝阻交通违法行为,疏导密集路**通,现今已然成为沂源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县公安局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举办“警民携手 共筑平安”防诈骗文艺演出,吸引周边2000余名居民,通过文艺表演、展板解读、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群众反诈意识。212名老干部摆脱“老来无事享清福”传统观念,主动下沉社区一线,担任社区网格长、楼长、单元长,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协管,助力平安沂源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