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长春经开区南丰村的丰堆仑革命旧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们或聆听革命家的战斗故事,或驻足石碑前集中宣誓,或认真记录革命家的生平事迹……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革命旧址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85岁高龄的老党员舒国屏32年不改初心的执着守护。舒国屏告诉笔者:“这几天,来这里的人特多,他忙得团团转,最多的一次,他接待了300余人。” 舒国屏虽然85岁了,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项需要由他坚持下去的事业:就是守护好丰堆仑革命旧址。 倾尽所有买下老房子 1989年,丰堆仑革命旧址还是一座四合院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这年7月,长春镇政府将这座老房子划给丰堆仑小学,当时是破旧不堪,部分门窗腐烂,透风漏雨。村支“两委”决定择址新建一所小学,因为建校木料短缺,加上建校经费严重不足,村干部将目光投向了这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准备拆掉,将其中的木头用于建学校。 因村上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极不方便,听说村里要建学校,村民们大力支持,纷纷爬上屋顶开始下瓦,并拆了两间房。舒国屏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劝阻村民们拆除房屋。好话说了一箩筐,村民们就是不听,舒国屏不顾自身安危,爬到房顶大声呼喊:“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革命文物,谁要想毁了它,我就跟谁拼命!” 老祖宗留下的革命文物固然重要,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去哪里上学?建校迫在眉睫,不能影响下一代,怎么办?“木料没有可以到别的地方买,文物一旦毁了就不可能再建了啊。”舒国屏一席话,让大家听了连连点头,村干部也妥协了:“你拿2.1万元钱来买木料,建学校,这房子就归你了。” 20世纪80年代末,对于一个有5个儿女的家庭来说,2.1万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2.1万元让舒国屏丝毫不敢怠慢,急忙跳下房顶就往家里赶去,把家里的柜子翻了个底朝天也只凑出一万多元。顿时,舒国屏急得大汗淋漓,剩下的一万元到哪里去筹措呢? 见丈夫心急如焚,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妻子钟巧云不断安慰舒国屏:“你不要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找亲戚朋友借,争取把这文物救下来,留给子孙后代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为此,舒国屏东奔西跑,四处找亲戚借钱。为节约钱,他坚持步行,舍不得坐车,双脚磨出了一个个血泡,鲜血直流,钻心地疼。他强忍着,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所有的亲戚。 几天后,舒国屏将东拼西凑的2.1万元钱放在了村干部面前。这所历经百年风雨的革命老屋,就这样得以保存。 省吃俭用保护革命旧址 因买老房子挪用了儿女的学费和搭餐费,可眼看就要开学了,怎么办?舒国屏决定工作之余出去找点活干。炎炎夏日,乡下人最不愿意干的活就是给庄稼洒农药,天气热,农药气味难闻,还对皮肤有刺激。舒国屏见有人愿出一天30元的工钱,就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洒农药的活。邻居们不理解,同情地问他:“你可是年过半百的人呀,这么干,这条老命不要了?”舒国屏有话说不出,谁能理解他的难处呢?中午,大女儿给父亲送饭。在地里好不容易才看见父亲,只见他脸上挂满汗珠,边干活边一个人唠叨:“要是天再热一些就好了,人家就可以多开点工钱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看着父亲虚弱的样子,大女儿的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大家心中十分不解:一个破烂不堪的老房子,舒国屏何以拼了老命要倾尽家财来守护呢?舒国屏说,他是在守护一段历史:“这个屋如果消失,这一段历史可以说可有可无了,就没有人去追究了。” 老屋建于1922年,原是廖氏宗祠。1925年,廖家后人高文华(本名廖剑凡,解放前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湖南省工委书记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水产部党组书记等)以这里为据点,领导成立了益阳县农民协会,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并创建了中共益阳南湖托党支部。 1939年,中共常益中心县委成立,县委书记帅孟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组部副部长、顾问,中顾委委员等)又以这里为活动中心,建立党支部,发展地下党员数千人。 这里,还是大革命时期益阳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指挥部;是抗日救亡时期,益阳、常德、汉寿、沅江、桃源、临澧、澧县7个县革命斗争领导核心所在地。高文华在这里设计制作了益阳县第一面党旗。这里还曾有“益阳抗大”的美誉。 舒国屏的父亲舒炳南原本是廖家佃户,从1922年起就住在这里。舒国屏出生后,从小耳濡目染着那些闹革命的故事,后来,被抽调到乡政府帮忙整理文书档案期间,发现了大量有关高文华、帅孟奇在廖氏宗祠开展活动的史料,决心不论以多大的代价,一定要保护革命旧址,传承红色文化。 谁曾想,这一坚守,就是32年。自1989年买下老屋后,舒国屏就举家搬了进去,以此保护革命旧址。 当年,舒国屏在乡农机所工作,每月工资低得可怜,5个子女要上学,花钱也多。舒国屏工作之余到处找活干,每天劳动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非常辛苦。为了多挣一点钱,他还主动要求多干活,连节假日都不休息。 同时,他还立下家规: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除了学费和日常开支,平时不乱花一分钱。然而,不管经济有多紧张,他每年都会挤出上千元补修房子。1990年,有人见他家中经济紧张,出1万元想买下这个房子房梁上的两块雕花木板,舒国屏拒绝了;几年后,一个新加坡商人开出31万元天价,要将房子整个买下来,拆到新加坡重建,舒国屏更没同意。之后,别人建议他将老屋改成农家乐,舒国屏还是不同意。舒国屏说:“我虽然不宽裕,生活开支大,经济紧张,但中国的文物决不能向国外出售。宁愿自己生活差一点,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保护好这个文物。” 主动请缨担任讲解员 10多年风雨飘摇,舒国屏一家过着简朴的生活,以苦为乐,精心守护好老屋。直到2007年,老屋摇摇欲坠,无法居住了,舒国屏全家才迁居他处。 2017年,这座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部分结构老化腐朽,资阳区文体广新局根据相关规定,向省文物局申请旧址修缮,得到立项批复。 2018年2月,资阳区正式启动旧址修缮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6月28日,旧址完成了房子修缮、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与陈列,正式对外开放,房子仍属舒国屏所有。 丰堆仑革命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后,湖南境内很多单位都组团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上千人。由于自己对这段历史特别熟悉,舒国屏主动请缨,担任这里的特殊讲解员。他说:“父传我、我传儿,守护的接力棒要永远传下去!”对于舒老32年不变的守护,与他打了多年交道的资阳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学峰赞不绝口:“自己出力、出钱来维修这个房屋。修缮之后,他又免费为这个屋搞简单的维护保养,当文保员。作为一个老党员,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舒国屏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保护了这里。他说,只要政策允许,他还会发动子孙世世代代保护下去:“在文物保护法上面,如果说认为保护权可以给我私人,我当然可以子子孙孙把它保护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