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助力乡村振兴 烟台牟平耆儒在行动

2021-9-26 17:00|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450| 评论: 0|原作者: 于萌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委老干部局推动老干部工作与中心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委老干部局推动老干部工作与中心工作、大局工作深度融合,制定出台了《“助力乡村振兴牟平耆儒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引导好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序进行。广大老干部积极行动,与区委、区政府同心同德,探索出一条新时代老干部增添正能量的新路径。

一、创新运用乡贤文化,乡村组织基石更牢固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乡村组织振兴离不开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乡贤工作站”,是区委老干部局突出老干部政治优势,协助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而创新打造的工作平台。

在莒格庄镇,通过群众推荐、投票评选、镇村认定等环节,每个村聘请2—3名党性觉悟高、协调能力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成立工作站,配合镇党委、村两委工作。老党员每天轮流上岗,与村民“零距离”接触,他们对村民的所思所想最清楚,对村民的生活疾苦最了解,向上传递民情民意,向下传达党和国家的惠民富民政策,协助村党支部制定管理制度,监督村两委成员正确履职,帮扶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在众多老党员、老干部的努力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日益壮大,以公序良俗推动乡村振兴。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农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日渐提高,老干部把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二、创新“法治”手段,乡村治理迈出新步伐

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夯实了治理基础,法治理念在村民中也广为普及。“昆评诉前调解中心”是老干部局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特点,节省司法资源,为村民开通更加经济、便捷的纠纷处理通道,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新载体。

聘请4—6名审判经验丰富、善于作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担任诉前人民调解员,将调解地点下沉到村居一线,把适合庭前调解的离婚、赡养、抚育、借款、买卖等纠纷类型移交给诉前人民调解员。调解成功的,出具人民调解协议,对于符合司法确认条件的,由诉前调解员引导其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

三、“量身定制”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更有奔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基本前提。最大程度地发挥离退休干部人脉资源丰厚、与群众联系广、群众威信高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聚焦“科技富农”主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成立乡村振兴服务队,对高陵镇阎庄、西洼、槐树庄、磨山、碾子头5个村庄进行项目、资金扶持。碾子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为平台,利用约5亩土地建成多功能大棚2个,探索樱桃和草莓套种模式。套种模式的樱桃苗木长势良好,邻近的高标准樱桃大棚苗木也已完成定植工作,预期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0万元,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滞缓的难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在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助下,苹果矮砧现代集约栽培示范园区项目、露天育苗基地和冷棚项目、豆制品加工项目等也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构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预计为各村村集体增收近90万元,为村民解决就业岗位50余个。

四、“送”文化到“种”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更具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塑德铸魂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将更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送文化下乡过程中,区委老干部局到龙泉镇南岘村开展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先期组织了8名老同志参加,随后又有3名老同志得知消息后自愿报名,大家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认为能用一己之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是件特别骄傲、自豪的事情。连续多天的高温酷暑,丝毫没有阻挡这些年近七旬志愿者的创作热情,他们用一周的时间手绘了120余米的文化墙,这面“会说话”的墙壁成为这个省级文明村的一道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村民的欣赏称赞。近年来,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基层行”活动在我区呈现常态化开展态势。老干部书画研究会、老干部艺术团、太极拳社等文体社团常年活跃在社区、村落,开展写春联、文艺演出、文体培训等3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200余人次。

现如今,村里的红白公事不再出现大操大办,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占领了村民的闲暇时光。身边的榜样标兵多了,斤斤计较的少了;文明新风多了,歪风陋俗少了;人才精英多了,闲散人群少了,乡风村貌实现向善向好。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