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本期话题 查看内容

【征稿】中秋节不能回家的人,都有故事……

2021-9-14 11:30| 发布者: 齐鲁风韵| 查看: 14622| 评论: 7

摘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思念的放大镜,不知不觉中秋又来了,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实现我们与“家”的情感联结。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老同志在岗时,依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思念的放大镜,

不知不觉中秋又来了,

是我们的传统,

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实现我们与“家”的情感联结。

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很多老同志在岗时,

依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你看花好月圆,

我守万家灯火。

一个人的坚守,

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默默付出。

 

而每一个不回家的中秋,

背后都是深深的思念。

 

还记得那些不能回家的中秋

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吗?

甜蜜的、酸涩的、

或是难忘的……

 

我们也想听听你的中秋节故事

那些距离阻隔的情愫,

那些对未来的寄予,

那些深埋心底

未曾表达的想法……

 

那些无法回家的中秋

您在岗位上

发生了什么难忘的故事呢?

投稿要求:

1. 字数:500字为宜;

2. 投稿内容:我们的老同志在退休之前也有不同的职业,他们在那个时代可能很多个中秋都不能回家团圆。一起来聊一聊吧,在那些无法回家团圆的日子里,都藏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3. 补充说明:老干部之家网作为作品收集方,后续会将被选中的小故事做出集中展示(会对内容进行适当编辑,隐匿作者真实姓名),介意请勿投稿;

4. 投递方式:

(1)微信投稿: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号,直接在对话框中发送内容即可。

(2)网站投稿:可在老干部之家网:www.lgbzj.com 论坛征稿处跟帖,或者在老干部之家网“博客”频道发表博文,题目标注“中秋征文”。

5. 征集活动截止日期:2021年917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潇洒出尘 2021-9-20 21:16
我在他乡过中秋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时光匆匆,炎炎夏日在秋风的吹拂下渐渐远离。此刻,我们与秋来一场心灵之约,沿着岁月的脚步往前走让人感慨万千,看着落叶告别依附已久的枝头,我们的思绪升腾,即使我们相聚数月,但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誓言也是眷恋,即使离别暂隔千里,我们之间仍然是不用表白的挂牵,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勉,我们在这里共享那秋的味道和那幸福的团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那就是继续每年都会来到我们的第二故乡--瑞云祥!
这就是我远离家乡济南,在山东省老干委九号疗养基地——威海瑞云祥养老公寓旅居度夏,代表几十名济南来的旅居老人写的,参加公寓中秋联欢会的主持词。还有幸跟琴师金立镜老师学习京剧,准备了京剧演唱。那正是:虽在它乡如故乡,人老要有好眼光,不拖儿女自寻乐,老友相聚搀扶帮。
鹧鸪天·师生情  
一把胡琴茶淡清。俗仪雅趣两相行。生徒崇拜学京韵,金老倾囊醉在情。
弦功满,曲音浓。一颦一笑会心声,难得偶遇同欢畅,最是夕阳更艳红。
引用 wmchang 2021-9-18 07:46
《中秋节征文》:
征文稿:十五的月亮又明又大
农历十五,月亮又明又圆,八月十五,挂在天空的月亮更是又圆又大。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祖国家家户户团圆的节日,夜晚的月亮更是又明又大,一家大小,吃着月饼,饮着美味,赏着明月,温馨融融。在外游子,此时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心情凄然。诗仙李白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见,自古来,远离他乡的游子,每逢中秋佳节,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多么强烈啊!
青年时期的那十多年,远在广西工作的我,3600多个日日夜夜,每个中秋节,都多么希望回家与父母、弟妹、亲人团聚啊!然而因路程、交通、工作等原因,十多个中秋佳节,回家与亲人团聚过节的时间,也只有一两个。只有以“祖国处处是家乡”,来稀释自己对父母,对亲人的眷恋。多个中秋节均被邀到当地领导或同事的家中去过,过得也颇愉快。远在山东平阴的父母、亲人也很理解。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9-16 16:09
(续)一会儿全身也热了起来。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我就这么傻傻的、按照营长和夫人的劝导,一个劲儿的吃菜、喝酒、、、。不到二十分钟我的脑袋就晕晕乎乎的了,耳朵也好像塞了棉花似的听不清声音。营长和家属看着我都一直笑着。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了喝酒的感觉,云雾之中不知道怎么回到了自己的宿舍里。
后来有了传说,营长请我是一次侦察活动。原因是:营长半年前放在营部厨子里的一瓶酒只剩下小半瓶了,首先怀疑的就是我这个城市兵。但又不好当面挨个问,经过火力侦察,才确信不是我而是别的战士偷喝的,因为我一沾酒就脸红。尽管是这个原因我被请,但我还是非常感谢老首长和夫人的,在我四年没回家的情况下,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终生难忘。

作者:姜卫东
2021年9月16日星期四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9-16 16:07
我的首次被请
1976年底入伍的我,1979年被选调到了营部任代理书记员。做为义务兵,我已是四年没回过家了。八月十五下午开饭前,营长亲自把我叫到门外说:“要请我到他家去吃晚饭”,实在推脱不掉,只好来到了营长家。华灯初上,桌子上已摆好八个菜。看着丰盛的饭菜,让我顿时感到了家的温暖。
营长家属热情的分别倒好了三小杯茅台酒,并摆放在了三个人面前。我来自军人家庭,从来没有喝过酒,听说喝了酒人就会醉,还会出洋相。于是,看到眼前的酒杯顿时心里就紧张起来,便急切地说:“我从来没喝过酒,一喝恐怕要出洋相的”。但营长和家属都认为我在说假话、是客气。两人对视了一下,营长就先端起了酒杯说:仲秋节到了,你一个超期服役的老兵不能回去与老人过节,我和你阿姨谢谢你,先敬你一杯。手足无措的我又不会拒绝,只好喝下了一杯,当时辣的我张开了大嘴直呵气说不出话来,脸也顿时热了起来。“快吃菜压压”,夫人说。我不好意思的赶紧吃了几口菜后感觉才好了些。此时的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好埋头无语。这时夫人端起酒杯打破尴尬的场面说:“小姜,来阿姨也得敬你一杯。”我只好端起酒杯又喝了下去,当时就觉得从口腔到肚子都是热辣辣的,一会儿全 ...未完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16 11:19
(续上篇)这些活儿都是体力劳动,即便得擞花生,要蹲在地上往前移动,手脚不停,也是挺累的。所以,每隔大约一个多小时,队长便吆喝大伙歇一歇。人们便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有的急忙掏出烟袋,蹲在地上抽烟;有的则把镢头扎进地里,坐在镢柄上拉呱;这时候,我急忙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政治课本《毛主席著作选读》,大声地喊道,趁现在休息时间,我领着大家学习一阵儿毛主席著作。不少人感觉新鲜,随声附和,表示支持。
记得这次学习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那篇文章。我认真地朗读原文,有时也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当讲到农村地主富农等剥削阶级残酷压迫贫下中农,是革命对象的内容时,一位过去曾给地主扛过活的老大爷插话说,那时候给地主扛活,顿顿吃的是大黄苞米饼子,有时候还吃馒头,现在连地瓜干还吃不饱呢!
听到这句话,我大吃一惊。急忙道:“大爷,您不能这样理解啊!地主给你吃饱吃好,是为了让你给他干更多的活儿。那样他剥削的剩余价值就更多了。这些年,我们的生活苦了点,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我这样一说,多数人说对,那位大爷再没有吭声。
(2021/9/16 862字)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16 11:16
《中秋节征文》:中秋节,领着社员学毛著

中秋节,领着社员学毛著的故事发生在1965年我读高中时的秋假期间。放假前夕,我刚刚升入高三。在布置假期工作的大会上,校长要求全校师生除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外,还要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
放假第2天,我便到生产队长那里报了到,要求参加劳动。队长笑呵呵地说,好啊,那就去刨花生吧!那天,正巧赶上中秋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大约有20多名男女劳力聚集在一块花生地里刨花生。身强力壮的整劳力,抡起镢头,镢头的3个尖齿不偏不倚地扎进花生墩旁边土壤里,接着把镢柄一掀,一拉,一墩结满花生果的花生便同泥土一起刨了起来,然后用镢头轻轻一撴,把附着在花生果和花生蔓根部的坚硬泥块压碎。
妇女、老年人和儿童则跟在后面完成第2道工序——得擞花生。就是把刚刨出来的花生蔓上的泥土抖搂下来,只把花生果留在上面,让花生果朝南,茎蔓朝北,一行行整齐地摆放在地里晾晒。同时,还要把散落下来的花生果一个个捡起来,放到篓子里。(未完,接下篇)
引用 江洲游子 2021-9-15 16:02
那一年的中秋节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时没有中秋假,也没有大礼拜,所以中秋节很难遇到休息日。那时我们居住在县城,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前,我正好公差去省城济南,出差前爱人说济南的月饼比我们当地的好吃,让我买点带回来过节。我照办了,当时买食品仍需要粮票,记得只买了一斤粮票的,几个记不清了。中秋节这一天我兴冲冲的赶了回去,下午下了火车走到家,方知爱人刚刚去了边远的羊流公社处理一件紧急而棘手的事情,这个公社离县城近三十里,当晚肯定回不来。当即我决定骑车给她送一个去,让她在节日吃上心仪的济南月饼,送到后爱人又惊又喜,记得还责怪了我几句,而后我立即赶回家与两个孩子一块过节,来回近三个小时,在这之前以及之后从没有骑行这么远过,所以至今仍记得。事后知道,爱人与同事分享了这个月饼。

查看全部评论(7)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