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来安宁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突出的问题,云南安宁市委老干部局和市老年大学在2020年3月组成调研组,深入安宁市9个街道和部分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集体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基层老年教育机构人员、场地设备、经费形式和办学规模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结合昆明市委老干部局和昆明市老年大学成立社区老年学校的建设标准,制定了符合安宁市实情的创建标准。6月,经验收后,全市有11所社区老年学校达到办学标准。 为掌握社区老年学校办学运行情况,安宁市老年大学采取在社区老年学校工作微信群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同时,结合11所社区老年学校1年中上报信息进行分析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通过调研,安宁市老年大学感到拓宽了工作思路,收获了办学经验。 一、社区老年学校办学具有如下3个特点 (一)办学理念较为明确,专业设置较为合理。1年来,11所老年学校遵循“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践行“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人员为保障”的办学理念,有效地将办学中三个“人”为因素有机地结合到以教学为中心的目标下,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调动了三者的积极性,实现了学员、教师和工作人员“三位一体”的统一,达到了促进老年学校规范化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各学校都能根据各自的实际,结合学员的需求,开设合适的专业。大都开设了书法、声乐、乐器、体操、舞蹈等科目,并能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基层老年教育的成果。 (二)学校建设较为规范,教学方式因地制宜。一是队伍建设较为规范。各学校都配备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除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项能力培训外,还积极安宁市老年大学举办的培训会,同时加强向同行学习,交流办学经验,拓展办学思路,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二是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各学校都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11所学校都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三是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普遍建立了有关教师、学员和工作人员的多项制度、办法、守则、条例和规定,并通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使学校的制度建设日趋规范;四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注意适应特点,按需施教。如:万辉社区老年学校因学员居住较散,特意将太极拳教学安排到各居民小区。 (三)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效果慢慢凸显。一是学科教学效果逐步提高。1年来,各学校不断健全教学制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二是学校凝聚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学校在改进传统学科教学的同时,增设舞蹈、合唱、摄影等数门新学科,吸引了更多老同志前来学习。三是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显现。各学校都努力创造条件,拓宽学员走向社会、服务社区的活动空间,促进学、乐、为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各社区老年学校在教学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尚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在社区发展老年教育,创办老年学校是一项新生事物,社区领导与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首先是“等”。认为“上面千条线,社区一口针”,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人手紧张,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是“软任务”,不像抓经济工作、计划生育、城市创卫、劳动就业那样有硬性指标,老年教育还是“等一等”“看一看”。其次是“畏难”。有的社区认为基础差,根本不具备办老年学校的条件。二受师资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而部分社区老年学校地处偏远,缺乏教学人才,因而部分新学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好暂不开设。三是受教材、大纲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安宁市老年大学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大纲及质量评估体系,各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随意度大,这必然影响教学尺度的把握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受学员整体素质的制约。由于学员在知识素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给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难度。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将社区老年学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明确办学主体,理顺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要发挥好安宁市老年大学示范带头作用,在培训、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建立全市一体化老年教育新体系,市老年大学主抓统一教学、规范管理,街道分校主要负责本街道老年教育工作,社区老年学校具体负责学员管理、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和教学的日常管理,形成市老年大学示范带动、师资配备,街道、社区抓好学员队伍建设的一条龙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交流活动,完善全市老年教育交流平台,增加校本部、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交流机会,每学年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工作座谈会,交流办学经验。四是加强教育成果展示工作,增加其社会效益。通过为学员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既可以提高学员的成就感,又可以增加其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