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置县,上溯西汉,沧海桑田,世移代迁,历史的长河在这块热土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其中,静乐剪纸誉满全国,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道情”唱遍晋北大地,堪称汾河源头艺术奇葩。而静乐民歌虽不及河曲民歌闻名遐迩,但也彰显出这一地区的古典智慧和传统文化,同样在内容上、形式上属于晋北民歌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静乐民歌同样为西北民歌的“大海洋”注入了一股涓涓细流。 静乐民歌统称“小曲曲”。源于何时,无可考证,但盛于清代延续至今却人所共知。静乐民歌所以男女皆唱,老少愿歌,久唱不衰,代代承传,就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的是一方地域的风土民情,所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艺术风格,所体现的是黎民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说,它是未经雕凿的戏剧、歌曲的文化源头;是充满乡土气息、深受民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是寓理寄情、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是扎根群众土壤、绽放民间光彩的艺术文化。 静乐民歌歌词构思精巧,通俗易懂。或借物明理,触景言情;或抒情寄怀,风趣盎然;或俗中见雅,回味无穷。观点鲜明且蕴意深刻,言简意赅且耐人寻味,朗朗上口且讲究押韵。歌词虽然不长,却能十分明快地反映窘困、抗争、向往、企盼、爱憎各种主题,确实是一种非凡的文学杰作。虽然创作者们并未接受过专门训练,但比兴、比喻、对比、对称、双关、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无处不见。叠字叠词,衬字衬词表面上看,信手拈来,细细品味,恰到好处。“好诗来自民间”,民歌歌词便是最好的诠释。 从静乐民歌的曲调看,纯属民间群众口头加工,自然而成。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欢快悠扬,有的深沉缠绵,有的悲怆凄凉。但其共同特点是乐谱简单,节奏舒展,旋律自由,好学易唱。作曲者们根据风物、生活、劳动、爱情、时政不同的题材内容,用表达喜、怒、哀、乐、忧不同的乐谱、节奏与旋律宣泄世间的爱情、恋情、激情、热情、苦情、哀情等思想情绪和当地的风俗民情,进而达到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艺术目的。毋庸置疑,静乐民歌以其应有的风格和韵味为传承和发扬光大晋北民间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今,收集了近200首民歌的《静乐民歌集》聚千人智慧,注万众心血,几经采撷,数历筛选,付梓面世,实属千年古邑文坛盛事,必将为静乐的社会发展,经济腾飞注入和谐的文化元素。愿静乐民歌与时代同步,与潮流并肩,唱出新时尚,唱出新旋律,永远回荡在崇山峻岭之中,永远荡漾在百河千溪之畔……愿静乐民歌这一璀璨的艺术明珠永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