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理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已经有了理发为职业的手艺,至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虽然感念先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会将头发剃光,但剪发、修理发型,并梳一个好发髻是人们孜孜追求的。 说剃头,历史只可追溯到清朝。清军入关后,梳着大辫子的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依从满族剃发的习俗,于顺治二年颁布“剃发令”,限令男子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梳发垂辫,实行残酷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那时的剃头匠叫“待招”,不是手艺人,而是政府官员。清廷为了推行剃发令,组织了专业的剃发人员,给他们配备了专业工具——剃头挑子:一头是个小火炉,上有铜盆,温着热水;另一头是小柜子,抽屉里放着剃头工具。小柜子后板正中,一竿高挑,上挂“留发者斩头”的诏书,以示令出必行、抗剃者斩的威严。扁担上红下青,缠有皮条,是打人的刑杖。 后来,剃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诏书再没有悬挂的必要,取而代之的是刮刀布。最早的时候,还没有理发店或剃头馆,剃头得请剃头匠到家里来。那时的剃头匠是游动的,他们不吆喝,是用响器——“唤头”。“唤头”是铁制的,形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而上一拨,就会发出“仓啷啷”的尖利声响。想剃头的人听到“唤头”的动静,站在门口悠扬地喊一声:“来,师傅,剃头!”剃头匠就会挑了担子赶过来。 剃头担子内容丰富,一头是木柜子,柜子是一把设计得科学合理的折叠椅,柜有抽屉,装了推剪、剪刀、篦子、梳子、剃刀、刷子、扑粉、香皂等。椅背架旁边挂一条刮刀布,剃刀钝了,随时在那条布上蹭一蹭,刀口就锋利了。另一头则挑了一个特制的脸盆架,上搁铜脸盆,脸盆里放了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毛巾。脸盆下则为土炉子、木炭、火钳、扇子。后来,由剃头挑子演绎出一句老话:“剃头挑子一头热”,常用来挖苦一厢情愿的人。 为什么要挑这么多东西?服务行业难做啊!就像现代的理发师不仅会理发,还得会修眉、按摩一样,旧时的剃头匠讲究十六般技艺,即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捏、捶、拿、掰、按(此五种称按摩)、掏(耳)、剪(鼻毛)、染(发)、接(骨)、活(血)、舒(筋)、(梳)补等。这一套活儿做下来,客人悠闲地躺坐在院子里,闭着眼睛感受着热水和阳光,简直是一种以系统清洁为目的的豪华享受。 剃头匠的技艺虽高,社会地位却极低(除了清初做“待招”的那些年)。一般人家嫁女儿都不会考虑剃头匠,理由有很多:“人家坐着,他站着!干的都是剪鼻毛掏耳朵的脏活,价钱又便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已!” 其实剃头匠也不是每天都等待客人召唤,传说罗祖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发明了许多理发技巧,走街串巷为百姓理发梳头。每年的旧历七月十三,罗祖的诞辰之日,剃头匠们会停业一天,到庙中上香;收徒拜师、订立师徒合同。 除了七月十三,剃头匠还有个绵长的假期,那就是正月! 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清朝以前,我国男子是很少剃光头(即使是半光),除了想斩断情丝的和尚、只有被实行“髡刑”的人才会被剃头。“髡刑”类似“脸上刺字”,就是将这个人“剔发受辱”。“文革”时给挨批斗的人剃阴阳头,就是这个道理。明朝的遗老遗少很不愿意剃头,就编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舆论,利用迷信,迫使清统治者放松一个月。“死舅舅”的谐音是“思旧”,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留恋和坚持。 如今,已经很少见有着十六般技艺、休着长长假期的剃头匠了,只有在不发达的农村,每逢大集,以剃头手艺传家的匠人才支个棚子为大家剃头刮脸,而光顾剃头棚的客人也多为老年人,他们像父辈一样顶着略脏的花白头发仰坐在剃头棚内,闭眼享受热水的温度和剃刀的温情,好像时间还停留在那个剃头匠鼎盛的老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