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公略,又名黄石,字汉魂,1898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桂花乡高木冲。他自幼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十三四岁时,有一次在一座石桥上,看到一个税警欺压民女,他一掌把税警推到桥下河里。1922年秋,他与彭德怀、李灿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他参加了北伐,在攻打武昌城时,冒着炮火,搭云梯爬上城墙,炸毁敌枪炮,使部队冲上城头,立下战功。1927年1月,他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当他离开部队前往广州入学时,彭德怀赶来为他送行,他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一支心爱的驳壳枪送给了彭德怀,两位挚友依依惜别。同年12月,他在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黄公略应彭德怀之邀,并经党组织同意回到湖南。7月,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起义后,根据湖南省委指示,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黄公略率余部牵制敌人。国民党在“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网一个”的口号下,调集重兵“围剿”黄公略率领的红军部队。面对强大的敌人,黄公略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他采用化整为零、昼伏夜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多种灵活机动的游击作战方式,率领战士们与敌周旋。经过近一年的战斗,部队不仅没被敌人消灭,反而从200余人壮大到2000余人,由一个纵队发展到三个纵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会剿”。他还根据这一年的实践经验,编写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其核心后来归结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只要会打圈、不要会打仗”。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红军第一本探索游击战术理论的论著,与远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思想有“异曲同工”“英雄所见略同”之妙,为红军游击战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929年8月底,彭德怀率红五军回来,黄公略升任红五军副军长。不久,红六军成立,黄公略调任该军军长,陈毅任政委。黄公略到六军上任后,严明军纪,强化训练,整顿部队,很快就把这支由赤卫队、地方武装组成的部队训练成为一支堪与红四军、红五军媲美的主力红军。在攻打国民党唐云山旅部的战斗中,黄公略率新成立的红六军与红四军密切配合,经过一天激战,全歼号称“铁军”的唐云山旅部1600余人,缴枪2000余支。随后,黄公略率领红六军在赣西南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1930年,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在赣西南发布了“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明确提出要“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统治”“实行武装游击”“彻底分配土地”,极大地鼓舞了苏区人民的斗志和勇气。新中国成立后,这张布告已成为珍贵的文物,被陈列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二楼西厅的文物柜里。至1930年底,黄公略率红六军在赣西南34个县,纵横数百公里,建立了红色政权,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小块根据地发展成连成一片、统一领导的大片红色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兴奋地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高度评价了黄公略这一段非凡的贡献。1930年6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并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从此,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作战,屡建战功。1930年8月在攻打文家市时,黄公略指挥红三军一举歼敌3个团又1个营,取得红一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捷。在以后的占醴陵、攻吉安等战役中,红三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黄公略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及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在红军中以军、政全能著称,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当时,他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 二 1930年12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蒋任命鲁涤平为总司令,何键为副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出动10万大军,叫嚣要在一个半月内“消灭赤匪”。红军采用毛泽东“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的方针进行反击。12月30日拂晓,浓雾弥漫,张辉瓒率国民党第18师52、53旅及师部人马进犯龙冈。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红三军,此时正埋伏在龙冈。黄公略一声令下,沉睡的山岭顿时沸腾起来,红三军很快把敌军逼到河边,敌人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淹死,顿时乱了阵脚。穷途末路的张辉瓒狼狈地藏进草丛中,被红军活捉。龙冈一役,红军共歼敌军9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此役,黄公略亲临前线指挥,率领红三军英勇作战,歼敌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此次战役中,红三军还缴获了一台15瓦功率的无线电台收报机及报务人员,从此红军有了自诞生以来的第一台收报机,为红军建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无线电台作出了贡献。 1931年4月,蒋介石又纠集20万兵力,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绵延700里,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总司令何应钦采取“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把兵力推进到富田、广昌、建宁一线,而当时红一方面军的3个军只有3万余人,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提出“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的战略方针。总前委决定仍由红三军担任主攻。黄公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将阻击战变为伏击战。5月15日夜,黄公略率红三军于拂晓前赶到白云山将军帽,抢在敌人之前占领了制高点。次日上午,公秉藩带着蒋军第28师直属部队抵达山坑,黄公略指挥红三军从山头上横压下来,顿时,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突遇天降神兵,顿时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敌28师大部分被歼。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中称赞黄公略如“飞将军自重霄入”。此役,红三军又缴获一台100瓦的大功率无线电台,黄公略专门安排交通队长将电台送往红一方面军总部,并在报告中写道:“无线电有一副完好的,并有汽油三瓶,人员(电台报务员)十余人,已派交通队长负责转送总部,电码八本送上,请査收。”红一方面军总部收到电台仅3天,该电台即截获敌军重要情报,因此又俘敌1800多名,缴获长短枪4000余支、机关枪30余挺、山炮两门。此后不久,这部电台与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接通了电讯联络,红军无线电台从此开始为红军提供各种情报,并在此后中国革命的征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久,蒋介石亲自督阵,带领3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黄公略指挥红三军及其它部队突进敌军后方莲塘,经过激战,消灭敌人两个师。紧接着,他又率领红三军佯攻龙冈,实则突袭黄陂,仅用40分钟即全歼敌48师。随后在老营盘,红三军又歼灭蒋鼎文一个旅4000余人。9月6日,红三军配合兄弟部队在方石岭歼灭韩德勤52师,俘敌5000余人,缴获了几百匹战马和大量枪支弹药。黄公略与红三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屡建奇功,威震敌胆。 三 1931年9月15日下午3时,黄公略率部至吉安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突遭国民党飞机袭击,黄公略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无比悲愤,亲笔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高度评价了黄公略伟大、光辉的一生。 为了表彰和纪念黄公略烈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还作出3项决定:1.设立“公略县”。将吉安、吉水、泰和3县的9个区68个乡划出组成公略县,任命毛泽覃为“公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2.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3.在黄公略牺牲处和瑞金(叶坪)分别建造“公略亭”。瑞金(叶坪)“公略亭”是当年由中共特科“三杰”之一的钱壮飞设计的,亭为3个角(三角形纪念亭),寓意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在内的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的名单,黄公略也名列其中。这是党和军队对黄公略丰功伟绩的充分肯定。 黄公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代名将黄公略烈士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