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3岁高龄的老先生,离休后笔耕不辍,写出各类文稿多篇,经子女整理后,结集出版了厚厚三本书,文字达150万之多。当友人夸赞他的精力和毅力时,他说这都是“闲中的收获”。 忙与闲是相对的,忙中有闲是“忙里偷闲”;闲中有忙是自我寻找乐趣。一般来讲,一个在岗而又敬业的人,大抵都是忙或比较忙的人。可是,一旦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广义上讲,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闲人”了,如果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闲中找准位置,回归自我,往往会变得懒散,甚至出现孤独、郁闷、烦躁、彷徨等征候,失落感也会随而生之。因此,老年人安享晚年,一定要调适心态,摆脱曾经的忙,善于在闲中培养情趣,在闲中怡情养性,在闲中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在闲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无形中就在闲中有所收获了。 这样的例子古时有之,今天也多有所见。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五律诗《终南别业》中有这样的句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他晚年居家一座山的脚下,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看行云无穷的变幻;偶然遇到山间老人,便与其谈笑风生,把回家的时间都忘记了。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真够惬意的了。 晋代诗人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除耕耘几亩薄田外,别无他事,算是闲人了。他曾写了一首很著名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淡泊明志及旷达的心境,同大自然的风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作为“闲人”的陶渊明烘托得俨然飘乎物外,闲人的情怀与追求,坦露得一目了然,同时将一幅天然美妙的风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闲并不意味逃避现实生活,而是避开喧嚣,消除不切实际的欲望,使自己的心真正平静下来,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如真能这样,就可以做到如诸葛亮所言:宁静而致远了。 闲包括身闲和心闲,身闲自然不会感到疲累,周身便会轻松通泰;心闲包含的则是心中无杂念,这样就能心无旁骛,使思路开阔,心绪高邈达远。身闲加心闲,堪为真正意义上的“闲人”,就能游览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就能假读书在知识海洋里畅游沉醉,就能在结交友朋中敞开心扉,甚至在品茗酌酒中感悟人生况味。于是,人的精神境界在“闲”中升华,灵魂在“闲”中安抚,闲的乐趣自然就漫溢开来。 举凡为人,各有各的脾性和爱好,到了晚年,有的人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有的人却耐不住寂寞,在忙中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人的一生是一个过程,晚年幸福安康是一种莫大享受。要将梦想变为现实,前提是必须做到身闲和心闲,否则幸福晚年将成为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即。 “与世渐疏嗟已老,得朋为乐偶偷闲”,这是欧阳修的诗句。人都会老的,道理上讲,老了就会闲下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指的是闲下来后的所为所乐。不辜负灿烂的晚霞,以健康的体魄,闲适的心境,在闲中收获,实乃晚年之幸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