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在省庄公社工作二、三事

2013-12-23 21:2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29| 评论: 0|原作者: 孙继业

摘要:   1966年9月,组织安排我由汶口公社到省庄公社,担任党委书记。上任第一天的早晨,一大早,我骑自行车走了12里,8点多钟到了省庄公社机关。正值“三秋”大忙,与前任党委书记接上头,放下行李,又到了省庄公社桑家 ...


  1966年9月,组织安排我由汶口公社到省庄公社,担任党委书记。上任第一天的早晨,一大早,我骑自行车走了12里,8点多钟到了省庄公社机关。正值“三秋”大忙,与前任党委书记接上头,放下行李,又到了省庄公社桑家瞳大队 “三秋指挥部”,帮助驻地生产队收刨玉米,深翻整平土地。下午到村子里了解情况。晚间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听取了情况介绍,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墒情差。因此,给各大队下达通知,要求先造墒、施肥后播种,做到底肥不足不播,墒情不好不播,压实挡细,保证种出一个高水平的秋种,打下明年丰收的基础。回到公社驻地天已放亮,尽管很疲劳,但这一天过得十分充实。这也是我走上基层主要领导岗位的第一步,心里很踏实。深入群众

  在省庄公社工作期间,每天都是包上煎饼、卷上咸菜、骑上自行车,深入到村里、田间、检查工作,了解问题,发现困难,及时解决。群众都把我当成知心人,讲心里话。当时农业增产的关键是化肥,很多群众提议,能否建化肥厂?根据广大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党委下决心建省庄公社化肥厂。该厂投产后,满足了全社对化肥的需要,使粮食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地上升。走活了“一步棋”,公社的工作走向了主动。当时省庄公社,在全省有名,这都是深入群众的结果。

  深入群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不敢说在这方面做得好,但我任省庄公社书记期间,700多个生产队的地边、地界,分得清清楚楚,700个生产队长,我都能面面相识,有的直呼其名。

  有一天是夏季苗田管理,走到北上高村南,20多个人在一块锄玉米地,他们只锄垅背,不锄夹垅草,光图锄得快,不管质量。我就问“你们是十三生产队,谁是生产队长?”有人说这里没有生产队长。“把你们队长叫来”。我一直等到把生产队长叫来,当面指出了存在的向题。群众作了检讨,队长下了保证,我才离开。过几天后,我又到该队查看时,干部群众都说,公社领导真是认真,决不能有丝毫马虎。

   骑自行车办公

  上世纪60年代,有辆“大国防”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就觉得非常满足了。每次检查生产,要求每管理区都到。公社8个管区,要全部跑一圈,一天大约80里。每次都是我头前带领,对到会的每个人提出要求,我走那里后边的必须走那里,决不能抄近路。所以前边的跑多快,后边必须跟上。当时这是现场检查,促进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

  我们那时骑自行车,到村头时都下车推着走,认识的熟人都打招呼,群众对公社干部非常亲热。现在条件好了,有了运输车,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有人计算,坐车办事,要比骑自行车提高效率l2.5倍。小轿车一下去,风驰电掣,老百姓老远闪开,唯恐避之不及。而骑自行车下去,老百姓老远迎上去,嘘寒问暖,特别宜于贴近感情。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坐车与骑车都是工作的需要,关键是心里是否装着老百姓。反正我觉得我们在推奉一种观念的同时,可能又丢掉了一种宝贵的东西。

  但是,不分什么情况,到村里工作,好像没有车就不能下去。这势必脱离群众,影响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的说时代变了,不能再用过去工作的老一套。我认为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也不能变。在乡镇工作重点,就是基层群众,不是每天只应付上级。

    廉洁从政

  我在省庄公社工作10年的时间,从未在生产队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次酒。每天出发都是用毛巾缝的袋子装上煎饼咸菜,随身带上茶叶盒。到了下边有开水就吃饭。到管理区、供销社门市部也是如此。不给下边增加负担。有时炒上几个鸡蛋,也是自己掏钱,从未花过公家1分钱。由于党委的主要负责人带头,公社党委、管区的同志也上行下效。有时遇到党支部书记留下吃饭,我都婉言谢绝,不给下边增加麻烦。

  有人说:现在市场经济了,观念变了,公款吃喝的问题解决不了。我认为

,环境可以影响人,人们也可以改变环境。我们党的干部,强调牺牲精神,强调

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质决定的。

    帮助困难户

  我们党委在研究工作时,时常提到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建国已20多年了,还有很多困难户,5口之家盖1床被子,有的是夏天拆了棉被当单被,冬天再把单被做成棉被,铺的是大席子,穿的是补丁摞补丁,小孩子衣服露着肉。民政部门分配救济款时,往往是“普降小雨”,其实无济于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可全部依靠生产队解决,下边又没有这么大的财力。

  1971年春天,莱芜张家洼的七O一指挥部到我社招工。我就在一次党委会上提出,从困难户中解决,我们党委的同志与管区干部一起,先到后省庄,亲自看了无被、睡席、缺衣穿的困难户。这样一方面了解困难户过穷日子的艰难,统一了认识。另一方面也统一了标准。然后我们党委领导挂帅,组织公社干部参加,用了1个星期的时间,逐村逐户,摸清了全社470多个困难户的名字,登记造册,报送党委。通过公社党委研究,将这次200多名招工指标,从花名册的第一页开始,按照顺序和条件,每户先安排1名就业。通过两次招工,使这些家庭很快起了变化。无钱花的有了钱,男光棍都找上了媳妇。全社干部群众无不拍手叫好,说是公社党委做了一件大好事。

  但是,也是遇到阻力的。有的公社干部家庭有困难,也想让子女去当工人。有的同志曾提出,是否可以留点指标照顾一下?我当即表示,1个也不留。我们的生活总比那些困难户好得多。从公社书记到一般干部,1个子女、亲属也不安排,都要带头,不能与农民争指标。以后来了指标,由民政部门按花名册顺序安排,不用党委再研究。尽管当时个别同志有意见,只要将问题讲明白了,他们也都想通了。

  离开省庄公社的10几年后,我曾给这里的干部说,我在省庄公社10年,政治上没有打击过别人,不欠同志们的政治账。但有一笔账,我是永远还不上了,就是你们的家属子女,影响了招工就业,至少是耽误了时间,这一点请你们谅解

    科教兴农

  那时,省庄公社为了科学种田,首先健全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全社73个大队,71O个生产队,公社充实科技站,由1名副社长兼任站长。大队建立科技队,生产队设立科技队长,配2~3人的技术员,全社形成一支科技队伍。

  公社强调各级领导抓“三田”。即三级都有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农民科技队伍活跃在农业第一线。经过多年培养、锻炼,有的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镇长,有的当了县长,成长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

  公社建立“五七”红校,当时各类学校都已停课闹革命,都放了假。我们就找了地区农校,请了3名教师,在公社“五七”红校负责上课。办起了以农业知识为内容的训练班,训练对象是公社管区干部和生产队三职:即生产队长、科技副队长、会计。每期12天,共计训练了2500多人。通过培训,使学员明确了土壤的性能、肥料使用方法、水的合理灌溉、良种的增产效果、大田管理知识……

  1967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下放到泰安地区农科所,该所驻地就在省庄公社。他们选育的定名为“泰山1号、2号、4号”品种,能抗倒伏,抗锈病,高产,能亩产600斤。黄河、长江流域的10几个省,播种了几亿亩,均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当时农科所的试验成果,就是在省庄公社北上高村培育繁育成功的。省庄公社6万多亩小麦,都成了种子田。经过3年多的繁育,全部都成了良种小麦。从1972年开始,全社在推广小麦良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奖励。

                  (作者退休单位:泰安市政协)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