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洪水走廊”的鱼水情

2013-12-23 21:1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744| 评论: 0|原作者: 张 干

摘要:   古老的台儿庄运河,历史的“洪水走廊”,如今成了鲁南、苏北的“黄金水道”。从抗日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共产党员李以荣自当选峄县副县长以来(台儿庄区原峄县),无论是后来任枣庄市副市长,还是台儿庄区区长,直到 ...


  古老的台儿庄运河,历史的“洪水走廊”,如今成了鲁南、苏北的“黄金水道”。从抗日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共产党员李以荣自当选峄县副县长以来(台儿庄区原峄县),无论是后来任枣庄市副市长,还是台儿庄区区长,直到离休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当地的干部群众还是亲切地称呼他“老县长”。下面就是一组老县长兴水治水的故事。

  特大水灾惊动了中共中央

  “洪水走廊”顾名思义是条泄洪河道。这条河道任务很重,南北山洪汇集,西泄微山湖。台儿庄是个多灾多难的穷区,区划时,老县长毛遂自荐来任区长。谁知建区第二年就来了大水灾。面对全区28万人民的严重灾情,老县长彻夜难眠了。这天晚上,他从抢险一线回来,又处理完当天的要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感到灾情严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应该报告中共中央。就连夜赶写电文,向中共中央报告灾情。他真没有想到,一个县的灾情,却引起了中共中央的关注。中共中央、华东局很快就派来慰问团,协助区委、区政府指导防汛抢

险,安排生产救灾,齐心合力向洪灾斗争。

  时近8月,南北客水锐减,运河水位下降,田间积水回落。此时,中共中央又派程子华同志,通过调查研究,征求当地水利部门的意见,确定建立电力排灌站位置和解决韩庄电厂通电问题。周恩来总理从老县长的《灾情电报》得知台儿庄的环境和受灾实情,亲自指示:“台儿庄电力排灌站参加全国物资平衡。”11月中央水电部以水电规字第446号文件批复《枣庄市台儿庄电力排灌工程设计任务书》,文件写道:“为解决台儿庄附近的涝灾,同意按五年一遇标准,建立赵村、台儿庄、石佛寺、西闫浅4处电力排灌站和变电所。”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极大调动了台儿庄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老县长亲自挂帅、带领群众奋战。随着“四站一所”的建成,从而结束了台儿庄无电的历史,为后来全区200座电力排灌站的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坚定基础。

  围堰合龙的日日夜夜

  韩庄节制闸,地处微山湖东畔,也是台儿庄运河的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秋天。时任峄县副县长的李以荣,带领1万余名民工,参加了这项大工程的会战,历时3年。

  为了开挖上下游引河,提前开闸,按设计要求需筑一条伸向微山湖的围堰,任务由涧头集、阴平两个民工团负责完成。两民工团南北相对作业,工程进展顺利,距离越来越近。快要合龙的关键时刻,老县长来到涧头集民工团,向团政委邵景真说:“两、三天内完成围堰合龙,阴平民工团信心很足,你们怎么样?”邵政委铿锵有力地答道:“老县长你放心,涧头集民工团的帅旗扎根了,谁也别想拔去。”老县长笑了。他说:“就应该这样嘛,在关键时刻领导要有打硬仗的作风,民工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围堰合龙战场摆开了,涧头集民工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首先发动300名党团员、干部,带头冲锋陷阵,分班作业、日夜奋战,运石料、运秸秆、草袋装土等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老县长指挥若定。他乘坐着小船,在水上往来两头施工现场,围堰合龙的间距渐渐缩小,湖水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正当备足了各种物料,准备合龙的关键时刻,突然西北风骤起,刮得湖水翻腾,浪击围堰,十分危险。老县长已忘了自己的年龄,像小青年一样从小船跳上围堰,与党团员干部们一起,勇抗风浪。在黑幕中用绳索连接起来,再用石快压住苇箔,老

县长满身泥和汗,仍顽强地战斗着、拼搏着。大家迎着冷风,经过3个日夜奋战,围堰终于合龙了,全工地一片欢呼声。涧头集民工团终于保住了“帅”旗,在总结庆功大会上,还获得一面“顽强拼搏、出奇制胜”的奖旗。

  兵困伊、运夹河套

  1965年3月,枣庄市“四站一所”水利工程清基结束,备料施工正在紧张进行。天气突变,连日雨雪不停,树枝挂满了冰凌,指挥部困在伊(家河)运(河)夹河套的孙庄村,伙房眼看断炊,老县长和大家一样,连喝了三、四天稀粥,这让村里的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里送粮,老县长不让收。他对送粮菜的干部群众说:“大家的心意我们领了,而党的纪律一定要遵守。这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夹河套人民生活很苦,待巨桥、孙庄两座站建起来,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有了保障,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次日一早,大家喝了两碗稀粥,老县长又组织大伙到公社驻地涧头集买粮、买煤买菜,指挥部除留秘书、伙伕守家,其余人等全部出动。此时,大家都不愿叫老县长去,他却说:“大家的事大家办,县长也得吃饭嘛。”当粮、煤、菜买齐集结,老县长安排大家先回去,又去山场看望几百名开山采石的民工。一路雨雪路滑,老县长累得气喘吁吁,来到山场他就从这个工棚走向那个工棚,看工棚是否漏雨进雪,伙房能否开伙做饭,是否缺粮缺煤。并深情地对带队的干部说:“越是天气不好,越要关心民工的生活,让他们住得暖,吃的饱,因为他们是水利战线的主力军嘛。”当他得知民工黄泗仁身着破棉袄,还穿着单裤时,十分难过,随即将自己穿的一条带补钉的外裤脱掉,把里边的一条新裤送给了黄泗仁。滚烫的泪水爬满黄泗仁粗糙的面颊,他紧紧拉着老县长的手不放,颤抖着双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防洪抢险的日子里

  1966年7月中旬,连日倾盆大雨,南北山洪汇集,运河水位猛涨,农田积水难排。老县长时任台儿庄区区长,立即召开了防汛紧急会议,部署抗洪抢险工作。市防汛办和韩庄闸电话通知:“微山湖水位暴涨,韩庄闸准备泄洪,沿河区、社立即做好抗洪准备。”水情就是命令,他一面通知沿河公社打坝堵口,防止洪水外溢;一面复电韩庄闸,请求晚两天放水,以做应急准备。放下电话,就和区委书记黄维芬到运河大堤观察看水位 ,并提出亲自去沿运河公社督战。黄维芬书记深知老县长已年过花甲,感冒未癒,还是不上一线的好。可老县长斩钉截铁地

说:“就这样决定吧,在最关键时刻,还是以人民利益为重。”次日天刚朦胧亮,便和水利局孙永德副局长一齐赶赴现场。干部群众看到老县长来了,都激动不已,劲头更大,南巨桥村的老党支部书记施得良一下子拉住老县长的手,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看到你,我又想起了10年前‘蛴螬湾’防汛抢险的情景。”

  那是1957年夏天,鲁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当时没有经过治理的运河,河道弯曲,堤防残缺,运河里的洪水沿着“蛴螬湾”外流,当时老县长正带领1000多名干部、群众在这里防汛抢险。由于木桩、秸秆、铁丝等物料供应不上,装土的草袋很难固定位置,摆上去就被洪水冲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县长跳下急流,高声喊道:“党团员下来,快来筑人堤堵水,抢打土坝。”老县长的身体力行,带动了在场的干部群众,大家纷纷跳下水,肩靠肩,背靠背,手牵手地排成两行,在人堤的保护下,坝址的水头小了,装土的草袋垒得很快了。是的,老县

长总是出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和民工一道战斗在挖河治水工地上。

  老县长离休了,他还时刻牵挂着“洪水走廊”的干部、群众。他身着布衣,脚踏布鞋,来往与人民群众之间。毫无一点官架子的老县长,93岁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沿河人民群众的心中。

              (作者退休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协)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