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在解放军某部二连任政治副指导员时心里就有个作家梦。 1991年5月,我离休了。回到家不知做什么才好,经商吧,一无本事二无资金;打门球、打麻将?既不会也不爱好,感到有些失落。1992年11月,我无意间看见河北文化艺术函授培训中心的招生启事,于是,报了名。1993年写了5篇习作(小说),获得了结业证书。1994年上半年,我写了约一万字的回忆录。同年七月,《长江文艺》杂志社举办文学大赛,我投稿参加,不久,就收到了《长江文艺》杂志社寄来的决赛通知,我高兴极了。一下子激起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我写作着了迷,与文学结上了缘份。文学成了我晚年心灵最好的慰籍。 1995年,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的文学函授。函授期间,我写的小说《送匾》获得三等奖,参加了《人民文学》作家联谊会以及鲁迅文学院在庐山召开的笔会,并赴北京参加了文学创作竞赛颁奖和文学创作研讨会。我在旧社会只念过初中,为什么我写的小说能获奖刊登呢?我考虑主要是我的作品结合了当前社会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离休后,我几乎天天到菜场买菜,对普通群众的生活很熟悉,我写的小说《送匾》原型,就是菜市场里一个卖米粉的个体户。 我全身心投入写作。1992年至1995年3年共写了20多篇、4万余字的小说。有的作品获《人民文学》杂志社当代新作评奖会二等奖;有的作品入选《小说散文精选》一书;有的刊登于《新作家》杂志上。我写的作品基本贯穿着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不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文学创作,不能只追求金钱,忽视社会效益,那是不会真正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 我通过笔会、名作家讲课等,弄清了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如过去认为写小说不能多用对话语言。其实,对话是写小说的语言形式之一,只是对话要展现人物个性。过去,我把情节当细节,其实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故事好编,细节难寻,通过笔会,减少了我写作的盲目性,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0年,我70岁的时候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这对我的文学创作是一个促进与提高。 我从1991年离休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20多年了,曾在《人民文学》、《飞天》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其中由著名作家、原北京军区文化部长魏巍题名的《流金岁月》,被国家图书馆收藏。2008年,我第二次赴加拿大探亲,一年间,写了311篇作品,回国后,于2010年结集出版的《远涉重洋》,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冰心老人曾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有人统计,她从说这句话后的8年时间里,创作散文、小说、评论达80多篇。如今,我已年过八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离休干部、湖北省作协会员,我要以冰心老人为榜样,继续坚持文学创作,继续为社会做点有益之事。 2012年我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2013年,仍完成了写作计划,出版了我的第9本专著《最可爱的人》第5卷。组织上为我召开了“谢万丁作品研讨会”,青山区档案馆收藏了我个人文化档案两百余件。 我终于圆了我的作家梦。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