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太行各军分区都有自己的宣传队或战斗剧社。这些文艺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作战时他们担负运输、救护等任务,有时也要参加打仗;休整时,部队歇下来,他们才真正忙活起来,演出、慰问、刷标语、搞宣传、鼓舞部队士气、动员参军,啥也做。 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发动春季和夏季攻势,各根据地打了不少胜仗。11月太行军区在山西黎城南委泉村召开“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鲁艺”毕业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战旗剧社任分队长、创作组长的高凤岐随前锋剧社赴黎城参加演出。群英会结束后,军区领导与高凤岐谈话,要他随时任一分区政治部主任的王大任赴新区组建剧社。高凤岐是个话不多的人,王大任便不时与他说说话,接着又把组建剧社的想法、要求、意见一一和高凤岐说了出来。 到了分区政治部驻地河北赞皇县秦林村,高凤岐没顾上休整就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剧社要有演员,没演员叫啥剧社?高凤岐在王主任的支持下到各连队寻找人才,原来当过演员的做工作归队,有表演特长的从部队想法调来。除此之外,还要到根据地学校物色文艺人才或让地方政府推荐。经各方努力,剧社很快有了30多个演员。不到一个月,剧社正式成立,命名为“新时代剧社”,高凤岐任支部书记。 剧社刚成立,还没有顾上排练,人员互相也还不是很熟悉,就接到为一分区即将召开的英模大会演出的任务。剧社的同志日夜突击搞创作,王主任也抽时间审查和修改剧本,和大家一起写歌词。搞出剧目就马上排练,有些还不成熟就要演出。这次首演,虽然粗糙一些,但演出剧目都是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战士、贴近群众的,演员演得感情真切,演出效果很好。演出结束,分区领导对剧社给予了肯定和很高评价。 首演的成功给剧社的同志极大鼓舞,大家更有信心了。那时剧社演员多是高小以下文化,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高凤岐就和队长郭发江边工作边辅导,让剧社仅有的几个有表演才能的演员担任老师,利用休整时间,白天黑夜地培训。高凤岐在完成他的工作之余也常去讲课,还和编创人员一起到连队、到村里,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进行创作。那时,剧社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当时斗争形势、根据地的真人真事来创作,然后自己排练。高凤岐就曾先后创作出话剧《杨二翻身》《转变》《好队伍》《民兵》《离婚》等。 经过短时间训练和辅导,剧社的各方面工作准备基本就绪。根据王大任主任的指示,高凤岐和郭发江带着剧社下部队、下村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没有大型演出时就分成小组,下连队、进村教唱歌,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也有剧社自己填词谱曲的歌。剧社还另办起了训练班,培养连队和根据地群众文艺骨干。除此之外,还提个浆糊桶,拿把高粱穗锅刷上街刷标语,宣传抗日、宣传解放全中国! 给部队和根据地群众演出需要舞台,那时条件艰苦,剧社有时在村里的戏台演,有时在临时搭建的舞台演,实在没办法就在场地上演。灯光就是几个汽灯,道具服装也多是临时从群众那儿借,需要什么借什么。像衣服、鞋袜、桌凳、农具,连妇女头上的簪子、首饰样样都要借。演出完了又还给老乡。剧社演出形式多样,有舞蹈、歌咏、独幕话剧、活报剧。高凤岐创作的《杨二翻身》场场演出都被群众报以热烈掌声。除了演剧社自己创作的,有时也把别的分区的剧目移植过来演。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剧社女演员很少,只要剧里有女角,一般都由赵菊芬一个人出演,像《开荒》里的妹妹,《白毛女》里的喜儿。高凤岐虽搞行政,有时也当演员,每次演这两出戏,高凤岐都扮演哥哥或杨白劳等男角。高凤岐和赵菊芬最终在演出和工作中走到了一起。剧社每到一处演出,都是观众如潮,有时演到深夜,群众都不肯离去。 剧社成立三年,无论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哪里就有剧社的歌声、演出和革命的宣传。秦基伟将军曾在回忆太行剧社时讲:“在战争年代,我们的文艺轻骑兵能够随时结合中心任务和战斗实际需要,创作出短小精悍而又形象直观的节目,鼓舞士气,启发觉悟,宣传政策,深受部队的喜爱。”新时代剧社就是这样一支文艺轻骑兵,它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分区对剧社的成绩和工作十分满意,在分区报纸《新时代》上予以表彰、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