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振华,原籍曲沃县杨谈乡。1959年参加工作,1963年调永和县工作,1965年入党,历任公社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农工部部长,2002年退休。退休后,担任永和县老促会常务副会长。 退休前,池振华曾连续24年担任永和县农工部部长,对“三农”工作有一些经验,也有感情。他在任时的后期,着力推动发展红枣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紧邻的石楼县、陕西的延川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下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帮助永和县的农民打赢红枣生产翻身仗。当时,正好组织上安排他担任老促会常务副会长,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到老促会后,他马不停蹄地带领老促会一班人到乡村、农户搞调查研究,针对红枣生产管理,先后写了十多篇调研报告,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永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池振华积极推广红枣科学管理技术,改进优良品种,不仅使红枣成为永和的主导产业,而且走上了增产增收、群众脱贫致富的轨道。 抓示范、树典型,推广红枣管理技术 刚开始,池振华组织了一部分原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又懂枣树管理的老干部,自备修剪工具,带着印刷好的红枣管理知识的传单,装上干粮,下乡走村串户,宣传红枣科学管理知识,但收效不大。有一次,他们到南庄乡梁家山村召集了26户枣农进行宣讲,不到半个小时,走得只剩下六个人。他们中有的人觉得很扫兴,也很委屈。但是,池振华却不急不躁不气馁,就在这次宣讲时,他发现有个叫常进文的枣农听得很认真、问得也细致,于是,他们就把常进文当成推广红枣管理技术的星星之火,当即就到他家枣田里边讲边剪枝示范,并将他确定为示范户。他们先后16次到常进文的枣田里指导,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他家的红枣产量成倍增长。在他的带动下,第二年示范户发展到六户,第三年发展到26户,后来又推广到另一个村。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南庄乡全乡进行了推广,当年全乡的红枣产量由三四百万斤提升到1000多万斤,居全县之首。永和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了红枣管理现场会,还成立了红枣管理中心,负责推广红枣管理新技术,为创造永和红枣品牌迈出了第一步。 抓培训、育人才,普及管理知识 红枣科学管理局面打开之后,全县28万亩枣树管理光靠老促会、林业局几个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急需大量培养技术人员。为此,池振华邀请山西省著名红枣管理专家张自善教授、石楼县红枣专家张建业等科技人员到永和县对枣农进行培训。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学习的体会,总结了枣树剪枝“三字法”——“低、稀、新”,具体就是低枝条能接枣,稀枝条肯接枣,新枝条接枣也不少的基本规律。由于通俗易懂,深受枣农欢迎,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池振华先后18次请专家举办培训班,直接到田间树下进行实地培训70多次,受训人员达两万多人次。通过培训不仅使枣农们掌握了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红枣技术员,为推广红枣科学生产与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使全县红枣产量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其中,永和县咀头村,全村230口人,红枣收入达504万元,人均2.19万元,村民购买小轿车15辆,大卡车五辆,名副其实地过上了小康生活。 抓改良、创优质,不断完善生产管理 管理问题解决后,池振华又开始研究改良品种这个问题。永和红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裂果霉烂。如果出现雨天连阴,红枣在树上就会裂口霉烂。针对这一问题,他走访了专家,又外出学习考察,通过比较,引进了抗裂果霉烂的新品种——“相枣”。这个品种抗裂防霉性能强,品质在全国十大名枣中排行第二。他从外地聘请技术员,采取传帮带方式,对枣树进行嫁接改良。目前,已嫁接了14 万多株,为今后红枣优质高产打下了基础。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退休十年来,在红枣生产管理上,池振华抓出了成效,抓出了枣农脱贫致富的希望。他说:“我之所以能为党、为人民做成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我觉得就是‘共产党员’这四个字一直鞭策着我。” 退休以后,池振华用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山区工作不动摇。他在永和县工作,一干就是39 年。退休前负责全县红枣生产,退休后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退休十年来,他一直抓红枣生产从没有动摇过。坚持为党多做工作不动摇。他告诉记者:“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退休了,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永远不会退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和义务永远不能丢。所以十年来,在抓红枣生产管理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坚持发挥作用不动摇。退休后,许多同志迁居临汾,池振华也有条件去临汾。但他感到住在临汾固然能享清福,但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不能老有所为,无所为也就无所乐。所以,退休后池振华仍住在永和县,他说:“不管职务大小、有职无职,只要自己发挥了作用,就心安。我不计较待遇多少,只要有成效自己就心安。退休后,在推广红枣科学管理中,我虽然没有了在职时的待遇,但从没有影响我工作的积极性,只要群众心里有我,自己就心安。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退休这十年来,我坚持不懈抓红枣管理,受到过省市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但这些对我都无足轻重,在我看来,只要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比什么都贵重。 池振华(中)组织开会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