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7岁的老诗人李瑛又写出了3600余行的长诗《我的中国》。在新诗首发式上,我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诗人。会后,他谈起了他的诗歌创作及晚年生活。 诗是晚年生活中的糖 李瑛笑言,退休后成了“专业”诗人。20多年时间里,他读书、思考、创作,诗是他晚年生活中的糖,让他的生命体悟丰富、美好、甜蜜。他的诗作,从表现焦裕禄事迹的《一个纯粹的人的颂歌》到怀念周恩来的《一月的哀思》,从纪念彭加木的《罗布泊的石子》到探讨人生价值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直至反映唐山大地震、香港回归为主题的诗,以及新近长诗《我的中国》,虽然创作年代不同,但李瑛的诗作却始终关注社会焦点。 李瑛说,一个作家应该怀有崇高的理想,一个诗人,更应该时刻关心时代的变化。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他写过各种类型的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政治抒情诗。他觉得,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与时代、人民群众的脉搏相通。他说不会“编故事”,只是记录自己看到的、心中永远忘不了的东西,用真情抒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他的诗作总是那么脍炙人口,感人肺腑。《我的中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民族真挚的爱,更是“一个老人/含着激动的泪光/歌唱”。 “时间都已死去/历史却并未失重/时间都已死去/声音并未冷却”,“我就是从一杯酒/认识酿造它的是/昆仑山头的白雪/屈原的叹息和/杜甫的渴盼”……《我的中国》作为一部抒情长诗,除了充沛感情的始终贯注,思想的深邃和视野的开阔同样令人赞叹。诗评家朱先树评论这部长诗说:“在诗人的笔下,祖国的概念是深远和丰富的,是辉煌与悲壮的民族生命的历史和精神存在。在这部长诗中,李瑛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以艺术思维方式和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崭新的生活现象,以如实的笔墨和富有跳动感的组接,构制了时空开阔的历史长卷。”李瑛说,诗人关注国家、关注时代,并不是浅薄、表面的美化,庸俗、廉价的吹捧,而是把一个普通人的情感、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到这部长诗里。 军旅生涯铸就豪迈气概 1926年12月,李瑛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他是男孩中的老大。1945年,李瑛考进了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当时,沈从文在北大教“创作实习”课,李瑛成了他的学生。大二开学不久,沈先生要学生以“钟声”二字写命题作文。李瑛写的作文被他看中,第一次在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发表,这更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与信心。此后,李瑛时常去沈从文家请教,谈写作心得。 在大学期间,李瑛的诗作在《大公报》《益世报》《文学杂志》与《中国新诗》等知名报刊上发表,这对李瑛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莫大的鞭策、激励作用。 北平解放后,李瑛投笔从戎,参加了四野组织的南下工作团,随军进行战地采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长期而反复地深入部队采访或体验,李瑛逐渐由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战士。 作为一名战士和诗人,李瑛奔赴过抗美援朝战场,曾亲眼目睹自己亲密的战友倒在弹雨之中;曾去过北疆的吴八老岛、珍宝岛,南疆的西沙群岛;曾去过风雪弥漫的乃堆拉山口哨所,和战士们一起巡逻;也曾去过茫茫东海中荒芜人烟的小岛;还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作了一次长途寻根旅行;还曾随同解放军歌舞团出访东欧……才华与勤奋使李瑛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他出版有《野战诗集》《寄自海防前线的诗》《战士们万岁》《献给火热的年代》《生命是一片叶子》等50部诗集,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军队诗人。在众多的诗歌专辑中,他最喜欢的是那本《战士们万岁》。这部诗集198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诗作256首。他的诗或细腻隽永,或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因刚柔相济、雄丽并存,逐步形成寓刚健于细致之中的风格。他热爱生活、贴近生活的作品,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愉悦、以思考、以启迪。 烹茶煮诗乐晚年 1988年底,李瑛从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的位置上离休。之后,他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让他高兴的是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了。他说,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有近一半都授予了诗人,我也在研究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作在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方面有许多是值得学习的。他在尝试继承传统的同时运用一些西方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通过这些积累和学习,他感到自己创作的诗比过去更有分量、更深沉了。 李瑛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跳舞。他喜欢喝茶、读书、写诗。多年的军人生活,使他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他每天5点半准时起床,洗漱、晨练、早饭后煮上一壶茶,开始看报、读杂志、回复朋友来信、写诗。李瑛写诗很认真,可以说写得很苦,每首诗都是先用铅笔写草稿,然后反复读、反复修改推敲、润色后才肯出手。他不断有新诗问世,仅退休后就出版了十部诗集。 笔者问李瑛是如何保持这种旺盛的创作力的?他说:“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生活、新事物对诗人感情的不断激发是非常重要的。终日坐在书斋里,而不去感受火热的生活,是写不出好诗的。每一次采风归来,我都会感到自己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和感悟。同时,不断地读书、思考,也使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创作激情。” 言及当今诗坛,李瑛认为,当前诗坛的确是新人辈出,佳作连连,但当代诗歌中谱写时代强音、大题材大主旨的诗作太少。李瑛提倡诗歌应呈现多种流派、多种风格和形式,希望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突破陈旧的、固有的创作模式。 李瑛有一对儿女,子女各继承并发扬了自己一半的事业:儿子为军人,女儿李小雨则是有名的诗人。李瑛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不等于平庸。在这个世界上,写诗是李老毕生的至爱,他每日烹茶煮诗,清静快乐。朋友来了茶当酒,对于名和利,他淡泊坦然,但却永远遨游在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