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地图,从滇西南的临沧市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鲁史古镇。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南茶马古道上静静地舒展。 悠悠岁月,孕育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原称阿鲁司,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南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古镇居于澜沧江和黑潓江之间,东南北三面环山,因地理位置险要,南来北往的行人都要在此驻留,随着茶马古道上商贸行人的增多,这个古驿道上的驿站就逐渐形成了小镇。 如今,从凤庆县出发,经大寺,跨新漭街渡大桥,过永新,便可以到达鲁史镇。 千年古镇,留下古楼古街古韵浓 有人说,鲁史古镇是最具有人文气质的,无论是街边沧桑的老房子、古道上的马蹄窝,还是回荡着古刹钟声的魁星楼、黛瓦砖墙的古戏楼,历史在这里积淀、升华、延续,千年不变。 最能承载岁月分量的是古镇的建筑。鲁史的老街有多老,没有人晓得,长辈口中相传的点滴信息,也无法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古镇内的民宅建筑主要是效仿北方的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3米多宽的青石古道,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鲁史古镇有“三街、七巷、一广场”,三街为上平街、下平街、楼梯街,暗喻天地人和。七巷为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杨家巷,暗喻七星朝斗。一广场又称“四方街”,南北长52米,东西宽20米,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历史上逢年过节,结亲婚嫁,都会请戏班在四方街古戏楼搭台唱戏,非常热闹。 走进鲁史古镇,站在鲁史小学的教学楼楼顶,古镇全貌一目了然,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像是许多圆头鲤鱼聚在一起。 要到达古镇的中心四方街,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楼梯街。青石板铺就的楼梯街又长又陡,南北走向,长266米,宽4米,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最具特色的一段古道,也是古镇最有特色的街道。在濛濛细雨时节,铺路的青石滑溜溜的,一半是因为湿,一半是因为它的光滑。每块青石都被磨得棱角全无,透亮得甚至可以映出人影,上面不时有小如碗状的凹处,储满了雨水,倒映着天光檐影。这些凹处,就是千百年来马帮经过时留下的蹄印。即使到现在,鲁史古镇上也随处可见卖马掌、马鞍等骡马用具的铺子,人们依旧用骡马驮着货物悠悠地走在路上,一如他们的祖辈一般。 “没有人不被这里独特秀丽的古建筑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流连忘返。”凡到过鲁史古镇的人都会深有感慨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白墙,格窗,拱门,飞檐,一条条老街,一块块青石,一道道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多少年已悄然走过,而今,它们依然在诉说着当年栩栩如生的沧桑岁月。看那街边木质结构的民宅楼,时光风蚀了她的青春,显现出无尽的岁月沧桑。拐过一个街口,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只见庭院深深,一进、两进、三进,从街中心穿过,可一直延伸到街后的阁楼。这些老宅,堂屋宽敞,天井、天窗洞开,木楼梯、木地板、木套床,古色古香,不管你留意不留意,随处可见的石雕、木雕和砖雕都在这里抢着你的眼球。 其实,鲁史古镇上的四合院建筑是很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规划设计的。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作品,更是集先贤哲句,辑古今佳作,有的颂山川俊秀,有的铭处世之学,有的抒情咏志,风雅备至,处处充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在古镇老街深处的一角,有一处门前虽然是窄窄的小巷口,但见拱形的门脸旁刻写着“骆英才大院”字样。大院属典型的走马转角四合院,建筑面积692平方米,木质的门窗雕龙画凤,工艺十分精美。院子的主人是川人骆英才,他当年跟随父亲从遥远的川西来到鲁史古镇,只住了一夜,便被鲁史适宜种茶的环境所吸引。从此,骆英才扎根鲁史镇,成了镇上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他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并在离街约3公里的地方开办了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得昌”号茶叶庄园,长期从事茶叶的加工和贸易。当时,由骆英才带领茶民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牌曾一度成为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随着南来北往的马帮传遍全国甚至邻国。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小镇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迎送着一队队马帮,维系着小镇勃勃的生机。“村井春啼鸟,人烟午唱鸡”、“平心尝世味,含笑看人生”。这是鲁史古镇上百姓家常贴的对联,走过千年的鲁史古镇一直是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鲁史人也是这样,无论你何时走进她,她都在为你敞开自己真实而温暖的生活。 独特美食,古镇的百年豆腐名扬四海 除了浓郁的古风古韵,最能挽留住游人脚步的是鲁史的独特美食。鲁史古镇是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各种特色小吃数不胜数,既有川味的麻辣,也有广味的香甜,更有腊火腿、豆腐肠、猪泡肝等美味佳肴。 酸浆水点的豆腐是鲁史一绝。将白豆腐切成一公分见方的块,在阳光下暴晒,再制成酱豆腐盛在瓦罐里,连罐一起称卖,每市斤可卖到三十多元钱,是当地猪肉的三四倍价。鲁史的酱豆腐放的时间越长香味越醇,一坛陈年的酱豆腐甚至可以换一台电视机。 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豆腐汤是家常汤菜,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变着花样走上餐桌,一些本土厨师仅用豆腐一种食材就可以做一桌丰盛的菜肴。据《凤庆县志》记载,鲁史制作豆腐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即入盆。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我口,不畏老齿摧”便是制作鲁史豆腐的真实写照。 逢年过节,鲁史人都要做豆腐,做好的豆腐是赠送远亲和招待客人的上好礼品。闲时,不管男女老少,鲁史人喜欢带上家人、邀上亲朋好友到豆腐摊上小坐,咬一口豆腐,品一口春尖茶,其中滋味,不可言传。山里来的彝家汉子,卖掉手里山货,相邀到豆腐摊上,一碟豆腐,一杯老白干,就能让他们比神仙还快乐。 鲁史豆腐声名远播,它胜在取材于境内特有的酸浆水作凝固剂和当年本地产的黄豆作原料。 在鲁史品美食,从冷盆到热炒,从汤菜到煲羹,其“内容”无一不与豆腐相关。“豆腐干丝”切得细,拌得匀,黄白的干丝上配以碧绿生青的香菜,秀色可餐;“细料豆腐”菜色金黄,鸡脯余香,味道鲜美;“芙蓉豆腐”看似豆糕,豆腐洁白如芙蓉,色泽协调悦目,香菇与鲜菌留香,鲜香爽滑软嫩,尤胜荤制一筹;“八宝豆腐”红、白、黄、绿诸色相间,荤素相济,入口清鲜滑嫩,醇香美味;再尝尝“翡翠珍珠球”,这道菜名取其形,一口咬下去,唇齿间有一种从漠然到豁然开朗的体验,味觉的矜持也在瞬间崩塌,余下无穷余味,这种感觉,也许在鲁史才独有;“麻婆豆腐”上来了,雪白的豆腐浸润在鲜红的油汤中,面上还有花椒颗粒,用汤匙舀上一块,轻轻一吹,一尝,只觉鲜美无比,少顷,又觉嘴唇、舌头发麻。那用豆腐烹饪出来的各种佳肴看得人眼花缭乱,青花瓷装着胡椒酿豆腐,白瓷汤碗盛着黄葱豆腐汤,条盘里装着的是黄韭拌腐丝……有甜有辣,有甘有酸,如章似句,五彩纷呈。假如山珍海味能给人美满,鸡鸭鱼肉能给人向往,那么一桌鲁史豆腐宴给予人的则是一种永远的怀念。 古往今来,鲁史古镇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踏上归途,深深刻印在心中的是鲁史那如画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更多的,是鲁史人的灵气和他们对生活的悠悠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