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广济街南口,西至四府街。过去以历史遗迹多、大的中药铺多和名贵小吃多而闻名。 虽然五味什字叫“什字”,但它并非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实际上只是个东西向的街道。其得名为“五味什字”相传是有段小故事的。 五味什字原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路南,南广济街与大保吉巷、南院门大街交会的十字口。在唐代,是皇城内鸿胪寺(管理宾客或合议事物的官署)及鸿胪馆(接待外来宾客官员的地方)的一部分。为什么叫五味什字,说是元代时这里因药店密集,故十字口与今天的南广济街统称为药市街。到了明清时,也因这里大药铺集中,所以取中医“四气五味”中的甘、辛、酸、苦、咸五味而称五味什字。 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条街道还曾开设有众多药铺,生意非常兴隆。比较著名的有藻露堂、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药号,这些药号销售种类丰富的中草药、丸散及珍贵药材,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遵古炮制”的招牌,其中以藻露堂、敬元堂等历史悠久,最负盛名。尤其是藻露堂,其创始人宋林元是湖北人,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到五味什字设堂治病,并研制了专治妇科疾病的“培坤丸”,因为疗效好而有很高的声誉。到民国初年的时候,已享誉海内外,距今已经有快400年的历史了。不过,由于时代变迁,这条街上曾经的中药铺几乎都已不在,就连藻露堂也迁离了原址。 除此之外,五味什字的花灯也曾名噪一时。据说每逢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各药店尤其是藻露堂和它对面的敬元堂,从门口到后院挂满了各式各样交相辉映的灯,有工笔彩绘的各式玻璃宫灯,有以戏文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转灯,有用彩色纸精制的各种虫鱼鸟兽扎成的花灯,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因为这些灯种类繁多,景致奇特,所以招引了城里城外的人都蜂拥而至赏花灯,到了元宵节五味什字更是人山人海,常有踩伤人的事发生。 五味什字的传统小吃当时也是远近闻名,有“王根儿”腊汁肉、老韩家挂粉汤圆、高家红肉煮馍和柿子饼,而老韩家挂粉汤圆在民国初年的西安城更是独一无二、历经百年的名贵小吃,就连革命党人张云山等也经常光顾,因此名噪一时。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条街道还曾有万青寺、中州(河南)会馆、江苏会馆、山东会馆、安徽会馆、湖广会馆等地方驻陕办事机构,现在的重点中学西安市第六中学就是原“中州(河南)会馆”的旧址。 五味什字昔日的繁华景象随着时间的流转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各家药铺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争艳斗丽,一时观者如云的景象也难以再现,只剩下“五味什字”这个巷名,仿佛诉说着它繁荣和辉煌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