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四条规矩
沈效敏 本期主讲人: 沈效敏 64岁 嘉祥县委党校退休干部 在接触的人群中,许多人说我是个清正廉洁的好人,甚至有人说我德高望重,说心里话,我的成长多源于嘉祥县原县委书记尹伯敏的影响。我起初在一处公社党委办公室工作,后来有幸调入县委办公室,与尹伯敏书记接触比较多,看到听到他许许多多廉洁奉公的事迹,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自己对家庭定的几条规矩。 第一条规矩:下乡调研骑自行车、交饭钱 尹伯敏是1975年到嘉祥工作的,当时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当时我在马集公社党委办公室任办事员。第一次见到尹书记是在马集公社的吕庙村,我去吕庙村办事,在村北头遇到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在与群众聊天,自行车打在一边。花白的头发,穿一身半旧的中山装,后来听人说是尹书记,可看外貌谁也想不到是县委书记。 第二年的一天,尹书记在秘书的陪同下骑自行车又到我所在公社调研,走访了两个大队,与队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座谈,接近中午的时候到公社吃午饭。当时我代管伙房,公社书记一看县委书记去了,就对我说:“效敏,安排食堂炒两个菜吧!”尹书记一听,赶忙制止,说:“不要单炒菜,食堂有什么饭就吃什么饭。”公社书记说:“你太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就炒两个,不超标准。”尹书记说:“不!不!同志们吃什么饭咱们就吃什么饭,不要搞特殊。”无奈,我就从食堂给他们打了两份饭。 饭后,尹书记的秘书找到我,坚持要交饭钱。我想就几角钱,怎么个收法,就推辞不要。他的秘书说:“这是尹书记立下的规矩,吃饭必须付钱。你不收我会挨批评的。”我收下饭钱,他们才离去。 尹书记下乡调研骑自行车的规矩,一直坚持到1984年。1984年5、6月间,为了探讨如何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尹书记用了20多天的时间,骑自行车走遍了全县19处乡镇。有人问他下乡调研为什么有轿车不坐偏偏骑自行车,尹书记说:“骑自行车群众才会说实话,才能 了解到群众的心声,才会掌握真实情况,决策才不会错。” 第二条规矩:不吃请、少陪客 嘉祥县乡机关的人们都知道,尹书记从不吃请,也不请客。 有一年的初秋,尹书记到各公社检查农业生产,见有处公社的村间和田间道路路况不好。他就立即到该公社驻地,把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问题向公社党委的同志指出来。公社党委的同志把当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的打算向尹书记作了汇报,其中汇报最多的是如何搞好沟、路、渠配套工程的问题。尹书记听了很高兴,又谈了许多路好推进生产发展的事例。谈着谈着过了中午12点。公社书记留尹书记吃饭,尹书记一看时间不早就答应下来,说:“那好,我们就随便吃一点,要简单!” 于是,这位公社书记就把尹书记领进一间小会议室,里面的桌子上摆好了七八个菜,显然是特意准备的。尹书记见此情景,刚一进门就停下了,问公社书记:“这桌菜是谁花钱买的?”公社书记说:“我花钱 买的。”“你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几桌菜?”这个书记支吾着说:“请领导吃饭,还是买得起的。”尹书记说:“我不用你请,你买得起你们就吃吧。我们都是党的领导干部,我们的责任是带领群众致富,目前有的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样的饭菜你们能吃得下去吗?”说完他就对司机说:“我们走!”没顾及公社书记的尴尬就走出了公社机关。 尹书记不仅不吃请,也很少陪客。嘉祥离济宁近,市直机关到嘉祥调研和联系工作的人多。尹书记说:“他们来是工作,我们一定要热情接待,在工作上要搞好配合,在生活上要安排好食宿,但不要陪吃陪喝。”他不陪吃,也不让我们办公室的同志陪。 第三条规矩:家属子女决不搞特殊 在人们的心目中,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一般都有较好的工作岗位。起先,我认为尹书记的家庭也应该是这样的。可是,我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后,才对尹书记的家庭有所了解,结果大出所料。尹书记的妻子在蔬菜公司腌咸菜,成天与蔬菜、大缸打交道,双手常常被咸水泡的红肿;大儿子的工作算是最好,在县五金公司搞业务;儿媳在县建筑公司刷油漆,是又脏又累的活。二儿子在家待业。 就是这样的家庭状况,又有灾难降临。年仅26岁的大儿子不幸去世。针对尹书记家的这种情况,县劳动局决定给他家一个招工指标,安排他二儿子就业。 尹书记见到县劳动局送招工表的同志说:“你今天到县委书记家里送招工指标。那我问你,困难职工那里你也送吗?” 县劳动局的同志说:“厂矿、企业、学校,我们每年都下去调查走访,然后根据调查走访的情况和指标的多少,在统筹平衡后才制定分配方案。最困难的职工子女都是我们考虑安置的重点,局里的同志都考虑到县领导很忙,无暇顾及子女安置的事情,所以特派了我来……。” 尹书记问劳动局的同志:“现在我县需要安置的还有多少待业青年?”劳动局的同志回答“全县需要安置的待业青年还有700多。”尹书记说:“那就先安排好这700多人后再说我的吧!”劳动局的同志说:“待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以后安置难度会更大、更困难。”尹书记说:“那就更应该安置大家了。先安置最困难的职工子女,安置完大家的子女再说我的子女。过去你们劳动局做的不错,好作风和好荣誉都要坚持下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 最后劳动局的同志表态说:“我们一定按你说的办,做好最困难、最需要的职工子女的安置工作。”就这样,尹书记把给二儿子的招工指标让给了更困难的职工子女。 第四条规矩:家庭的活决不让公务人员去做 尹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务极少过问。家务事就落在妻子身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像现在,做什么都不方便。就拿烧火来说,没有煤气,也用不起电,全靠自己去煤炭公司拉煤球。借车、排队、装煤球、拉回家,不是一个人能干了的活。 一次,尹书记的妻子去拉煤,在找地排车的时候,被县委办公室的同志碰到,就派了一个小青年去帮着拉。回来的时候正巧碰到尹书记下乡回来。尹书记问:“小×,你这是……?”那位小青年回答:“孔姨(尹书记的妻子姓孔)一个人去拉煤球,顾不过来,我去搭了把手。”“不能这样,你是公务人员,公务人员是办公事的,不是为领导办私事的。回来,让你孔姨自己拉。”尹书记接着又对妻子说:“你怎么能让工作人员给自家干活呢?公是公,私是私,再忙自家的事也要自 家去办,不能公私不分。” 随后,尹书记走进县委办公室,对值班的一位副主任说:“什么时间开个全体人员会,讲一下,公务人员不能给领导家里办私事,首先不能为我家办私事,这是个规矩,不然,会助长不正之风。”自那之后,他家的活再也没让国家工作人员帮着干过。 尹伯敏同志虽然已经不在了,他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一直激励着我。除了正常的人情交往,我从不受贿也不送礼。为了减少拒贿拒请的难度,我从不吸烟,后来也戒了酒。虽然自己没有好房子住、没有车坐,可心里坦然。也受到群众的拥护。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还被评为县的优秀共产党员,家庭被评为济宁市百佳文明家庭和嘉祥县十佳文明家庭。这些我都要感谢党的教育,感谢尹伯敏同志给我树立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