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琴是渑池县洪阳镇刘庄村人。她家虽生活贫困,人却憨厚善良。她有妯娌3个,只有她一人承担着照顾、抚养重病的婆母。20多年来,她无微不至地伺候重病的老人和患病的丈夫,不攀不比,无怨无悔。 1992年冬,天下着大雪,65岁的婆母突然患病,倒在床上不能说话。杨素琴非常焦急,但当时丈夫不在家,女儿才几个月大。她顾不上哇哇哭的女儿,背起婆母就往村卫生室跑。人还没到卫生室,她就喘着气大喊:医生,快点,救救我妈!村医检查后,说她婆母的病情重,要她快去镇里医院检查治疗。当时她手头只有500元钱,就急忙筹借了5000多元,将女儿托人照管,请邻居们用担架把婆母抬到镇卫生院。在那里输了两天液病不见轻。她丈夫着急地问素琴:这咋办呀?素琴当机立断说:咱妈的病不能再耽误了,直接去洛阳市大医院。在洛阳,经医生检查,婆母患的是脑出血。在医院抢救不到10天,钱用完了。素琴丈夫发愁弄不来钱,素琴说,光愁没用,咱们砸锅卖铁、借钱也要治好咱妈的病。她回家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又去娘家借了1万多元送到医院。经过连续治疗,婆婆终于苏醒了。素琴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她为老人喂水喂饭,擦屎擦尿,定时翻身按摩,洗衣梳头。为了增加婆母的营养,她总是把最好的饭菜让婆母吃,自己就吃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和咸菜,喝医院提供的白开水。20天后,医生要求让婆母下床活动,以利康复。可婆母的脚站不稳,腿抬不起,素琴就一手架住婆母的胳膊,一手揽着婆母的腰,教婆母锻炼走路。医生护士和病房的人都夸她是个孝顺媳妇。婆婆住院40多天,花了两万多元,病情基本稳定了,可杨素琴却瘦了10多斤。 婆母出院后,借的钱要还,继续吃药要花钱,钱从哪里来呢?婆家二哥过继给了叔父,远住义马,大哥家比她家还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没办法,只好让丈夫出外打工挣钱,她一人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地里活,家务事,都由她一人日夜操劳。夫妻俩同心同德,两年后,婆母拄着拐杖慢慢能走路了;借的钱也差不多还完了。其间她还添了个儿子,一家三世同堂和睦恩爱。 天有不测风云。2OO8年,杨素琴的丈夫患上了肝硬化。再次地打击像五雷轰顶,让素琴泪如雨下,她觉着自己命太苦了,日子没法过了,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是,看着躺在床上的婆母和丈夫,看着一双年幼的儿女,她擦干眼泪,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心。她请娘家姐来家照顾婆母和孩子,自己送丈夫到县医院治病。家里没钱,她四处筹借。丈夫住院一个多月,医疗费花了两万多元,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治疗。 杨素琴既要伺候婆母,又要照顾丈夫。两个病人的药费每月得花四五百元,还有儿子上学也要花钱,家里又陷入了困境。但是杨素琴认为再穷也不能苦了婆母和丈夫。她让18岁的女儿外出打工挣钱,自己在家喂母猪、种地、养鸡,增加收入。这样首先保证了两个病人吃药的费用和家里的花销,欠下的账再慢慢偿还。现在,80多岁的婆母偏瘫在床,不能自理,而且身体越来越差了。素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先给婆母做饭,三顿饭她一口一口地喂着吃。有时,饭不对胃口了,婆婆就“呸呸”吐她一脸,可她没说过一句难听话,擦擦脸上的饭,笑着说:妈,不好吃我再给您做。婆母长期卧床,素琴怕她生褥疮,每天定时给她翻身、擦洗身子;婆母不会说话,她就看着婆母的手势和表情,努力满足她的需求。夜里她睡在婆母屋里,一晚上起来五六次,帮助婆母翻身伺候她大小便。丈夫看着素琴太辛苦,忍着病去干力所能及的轻活,可素琴心疼丈夫,凡她能做的活儿,决不让丈夫去干。 当地政府和妇联了解到杨素琴家的情况后,给杨家送来了关爱和帮助,村民和亲朋好友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家庭共渡难关。杨素琴说,照顾老人,体恤丈夫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镇政府、村委会,还有这么多好人帮我,真的非常感谢,今后会更加努力做事,照顾好家人。杨素琴先后被市、县妇联评为十佳巾帼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三八红旗手,被省妇联授予好妯娌、好媳妇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