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18日,18军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成立,相继成立了文工团和文工队。1950 年1月15日,18军接受了毛主席“进军及经营西藏”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我当时是52师的宣传科长,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我们在四川乐山市犍为县招收了100名青年学生,分别充实到文工队。同时文工团和53、54 师文工队在泸州、宜宾、内江、成都招收了大批青年学生。52师文工队在1950年10月初从甘孜冒着高山缺氧、饥寒风雪、负重跋涉的危险,一面赶牦牛给参加昌都战役的部队运输粮食,一面为藏族人民演出。 1951年3月初,昌都小学成立后,文工队派人教学生唱歌和跳舞。学生们学会唱《东方红》后,回家就教全家唱,很快便传遍了全昌都。文工队一直演唱到江孜,行程5000里,一路把解放的歌声、欢乐的锣鼓、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播撒在雪域高原。 1951年11月21日,文工队随时任52师副师长陈子植、副政委阴法唐从太昭出发,提出了“政治下江南”“不放过一个村庄”的口号,沿着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江达宣传“十七条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简称),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把毛主席和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关怀传送给每家每一个人,促进民族团结、军民团结。 1952年8 月,军区文工团先后派陈曼石、白曙、江一、宋惠玲、卓嘎同志到拉萨小学教音乐、舞蹈和汉语。因为拉萨小学的学生多半是西藏贵族的子女,所以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极好阵地。 1953年3月10日,我奉命带领文工团,向西藏僧俗人民宣传“十七条协议”,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和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委谭冠三慰问驻守在江孜、亚东、日喀则的部队和沿途兵站以及广大藏族同胞。从拉萨出发,经曲水、白丁、郎卡子、江孜、帕里、祖国的西南最前哨——亚东,然后经过日喀则、仁布宗,6月30日回到拉萨。历时110天,步行3000多里,演出76场,观众达33,000多人次,很多群众都是从几十里路外的农村、牧场赶来看演出,在帕里和亚东演出时,有不少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的侨民和边民也来看演出。 1953年初,拉萨成立了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参加联谊会的都是西藏贵族的少爷和小姐,军区文工团派人教他们唱歌和舞蹈,带他们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演出。1953年6月25日,文工团为班禅大师演出之后,班禅大师还赠送了一面锦旗给我们。军区文工团在日喀则演出感染了农奴才旦卓玛,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了日喀则的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1956年4月22日,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才旦卓玛到拉萨演唱了一首《牧歌献给毛主席》。我当时发现了这位歌唱人才,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左图)。1956年9月,在西藏召开的首届青年代表大会上,西藏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宣布成立,当时全区已经发展会员六千多人。 1957年后,文工队多次到北京为中央首长演出,受到接见,到朝鲜和尼泊尔演出也都受到热烈欢迎。《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洗衣歌》唱遍西藏、全国和全世界,经久不衰。这是军民关系、汉藏关系和党中央几代领导同藏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有力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