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代际之“痒”

2013-11-1 11:2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373| 评论: 0|原作者: 文/居碧娟

摘要: “80后”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三口之家’的特征,使得走向社会的青年独生子女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南京大学社 ...


 

   “80后”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三口之家’的特征,使得走向社会的青年独生子女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如此表示。

奇异的关系:亲密与疏离

   “我们是一种彼此关心和担心,但又没有办法沟通的关系。”(小毛,江西人,1987年生)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跟爸妈说不上话了。虽然知道他们很爱我,但是遇到困难一般都不会跟他们讲。除了怕他们担心外,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我的是背道而驰的。”(丁丁,上海人,1984年生)

   “我和爸妈虽然常互不赞同、起冲突,但我对他们其实充满愧疚,觉得没有能力给他们足够的回报。”(蕾蕾,重庆人,1981年生)

   “80后”和父母的这种关系听起来似乎有些奇异——彼此相爱,却无法相互理解。反过来说,即使无法相互理解,也无碍彼此相爱。

   “80后”们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这也使他们理所当然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只是,这群孩子最长的如今已迈过了而立之年,最小的也都大学毕业闯入社会。“在我面前,你永远都是孩子。我吃过的盐依然比你吃过的饭多。”经常有“80后”的父母这样说,但“80后”们显然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逻辑。

   “就拿找工作来说,我爸妈总希望我能考公务员。可是我觉得工作、生活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我为什么一定要当公务员?”小毛叹了口气说,“他们长期生活在老家小县城那种狭小的、大家都熟悉的社会里,生活方式和观念单一到大家都认为只有一种生活是成功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去想象生活另外的可能性了。但是我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上学工作,接触了更多元的社会,对生活当然会有不一样的的期待。”

    朝九晚五、工作稳定,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相似,只是话语各有不同。

    圆圆是个“80后”姑娘,刚刚辞了上一份工作,从广东回到家乡。“我和父母的关系是——感情上,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但我们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谁也别想改变谁。”圆圆毕业以后换过好几份工作,父母对此很不满,觉得她不踏实、不稳定,不知道为自己长远做打算。“他们老喜欢拿我和他们自己作比较,然后就感叹现在的孩子如何不努力。在他们眼里,努力就是按着既定轨道,好好工作、结婚生子,过中规中矩的生活。但是我和他们的想法完全不同啊。”圆圆对职业生涯有自己的想法,这次辞职之后,她开始想做点小事业,却被父母嗤为“异想天开”,“女孩子不好好找份稳定的工作,想什么创业?”“可我不甘心啊!趁着现在还有点雄心壮志不做点什么,再过几年就只能打发时间混日子了。我也没谈恋爱,总要找点生活目标啊。他们说我的心思都在这些上,所以才没找到男朋友,于是又开始催相亲。这能怪我么,这不是缘分没到么?等十月会计职称考试结束我就走,在家呆久了就想要逃离。”

圆圆所遭遇的,不少“80后”也同样遭遇过。孩子到了适婚年龄还不恋爱结婚,很多父母觉得很是头痛。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孩子的人生大事,也理所当然是自己的重大责任。于是,没对象的催相亲,有对象的催结婚,这样的架势让很多“80后”难以招架。

    轩轩是在北京工作的小白领。工作上游刃有余,生活中兴趣广泛,虽然还没交男朋友,一个人生活得却也逍遥自在。不过,轩轩的父母一点也没感受到她的逍遥。平时,轩轩和家里通电话,父母总会和她唠叨交男朋友的事;逢年过节回到家,七大姑八大姨继续“轮番轰炸”。本是回家休养,却觉得比上班还累。前不久,轩轩的妈妈突然跑到北京去看她。虽然有点意外,但她还是很开心。直到几天后,轩轩才知道妈妈是来帮她相亲的。原来,妈妈在电视上看到,北京的很多公园里经常有退了休的老头老太拿着儿女的信息相互交流,代交际圈子小、工作忙、没时间交朋友的子女相亲。“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婚恋问题给父母带来了多大的烦恼啊!就算我自己对交男朋友抱着随缘的态度,但家人的担忧和无形的压力还是让我很为难。我不认为自己是‘剩女’,但他们无疑在暗示我‘剩’下了。”轩轩无奈地说。

    除了工作、婚恋的问题,两代人在消费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生于80年代初的蕾蕾结婚生子后,父母便离开家乡,来到她工作的地方,帮助她照顾孩子,打理家务。18岁离家外出上大学、工作,10年后重新又和父母住到了一个屋檐下。隔着这道时间的鸿沟,蕾蕾明显感到了和父母在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爸妈老说我不节约,不会过日子。其实我从来不挥霍,只是我认为经济条件好了,就要享受更好的生活,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父母只知道省,新衣服新鞋子放到坏。在我爸妈眼里,时间、人力都不算成本。超市打折,他们觉得趁便宜囤得越多越好,结果买回来一大堆,把家里堆得满满当当,并不考虑占用的储物空间、资金流之类的。我的观点是随用随买,资金流通。又或者某件东西,很方便在附近买到,可远的地方更便宜。我会选择附近买,他们会选择顶着烈日或者冒着雨走很远的路去远的地方买,还高兴省了十几块钱。还有买东西,我知道大包装的便宜,可是囤很久过期了不是更浪费吗?小包装随时新鲜,花了钱只要消费掉就不叫浪费。”

    都说为人父母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母。然而,教育下一代的理念差异又开始考验“80后”和他们的父母。

    小蒋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因为平时上班比较忙,小蒋的父母千里迢迢从老家跑到重庆帮他们夫妇俩带孩子。“我爸妈不算太隔代溺爱,可为了教育小朋友,我和我爸拍桌子打板凳对吼了无数次。说小朋友出门要抱,那为什么跟着我们在外旅游时,累到倒床就睡也不叫爸爸妈妈抱呢?每天起床自己换衣服,叠衣服,平时这些都是外公代劳的。另外,吃饭不能拖沓,半小时吃不完就不许再吃的要求,在我妈看来就相当严厉了。”小蒋停了停,接着说道:“我们都受过应试教育的苦,希望孩子上学前多接受文学艺术方面的熏陶。但是父母的功利心太重,凡事还是讲成绩和排名。比如上幼儿园时,他们觉得陶土、绘画、音乐不如上数学课有用。这一点估计上小学后表现会更明显。可我们觉得孩子只要学得愉快,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够了。但是父母还是那套唯分数论。”小蒋无奈地说。“她觉得我们功利,我们倒觉得她不够了解现实。在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分数难道不重要?没有好的分数,怎么进得了好大学?现在的家长都把对孩子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以前了,要是输在起跑线上以后怎么追得回来?”小蒋的妈妈不服气地反驳。

    迥异的代际:传统与现代

   “80后”子女和他们的父母之间,隔着风云剧变的几十年。

    关于“50后”“60后”父母们的成长背景,有人这么描述:儿时遭遇自然灾害,学知识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后赶上计划生育,中年时又面临下岗分流。他们有兄弟姐妹,各自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有着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对组织单位的依赖和对安稳平静的追求。然而,等到晚年,不少人又不得不背井离乡,随独生子女迁徙四方。

    而“80后”成长的三十年正好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传统与现代的更替、公平与效率的攻守、虚拟与现实的消长,在他们身上烙下了独特的时代烙印。青年对于社会变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他们身上总会预示、反映着社会即将或正在发生的某种变迁,尤其是社会精神层面。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互联网的出现将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在时间上大大压缩,这种压缩使得成长于其间的“80后”和他们父母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和现代的、多样化的价值观的碰撞。

    父母成长的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一代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高于一切。他们信奉“螺丝钉”精神,信奉“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块砖”精神,个人价值只能在集体价值中去实现。而“80后”成长的时代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所处的社会,挑战更大,竞争也更激烈,个人价值的实现则更多建立在个体能力之上。此外,随着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进入,集体主义的影响逐渐被追求自我的风潮消减。这也造就了“80后”们独立、自由的个性特征。

    因为对新事物理解、吸收的速度不同,一方面是父母逐步失去家庭中教化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是下一代在渐渐获取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这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反哺”现象,在中国近20多年的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变得尤为明显。 “文化反哺”的出现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现象,长辈也因此在生活中遭遇到子女越来越多的叛逆和挑战。同时,子女在向着现代、前卫的方向一味奔跑的同时,也丢掉了许多传统中值得珍视的东西,比如说协作,比如说奉献。

    传统与现代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传统有它落伍、不合时宜的一面,也有值得下一代传承与发扬的一面;现代有浮躁、利己的一面,也有需要老一代与时俱进、适应发展的一面。代际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帮助长辈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也提醒子女常常回头吸取传统的精粹。从这个意义上讲,代际的存在有它积极的意义,父母与子女都应该正视。

   存异的温情:理解与宽容

    不是所有的代际都会产生代沟,也不是所有的差异都会演变成冲突。在“80后”和父母的代际关系中,也不乏相处和谐的情况。

   “我们家虽然不是没大没小、两代人打成一片的那种状况,但我和父母的关系还算处得比较好。主要是我的父母不会设法去按他们理所当然的想法‘改正’我。我很感激他们愿意在我小的时候和我平等对话、耐心倾听我的声音,在我长大之后接受、鼓励我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谈起自己的父母,胡佳感到很骄傲,“毕业后我跟他们说想去北京打拼,他们也担心过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的辛苦,但我会和他们讲我的理由,我是经过充分考虑作出的决定,虽然知道前路充满不易,但我做好了准备,比起能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上锻炼自己,这些我都能接受。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大概感觉到了我的成长与变化,这种成长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更多的是思想和心灵上的。培养我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他们多年的教育理念,所以现在的我应该能让他们放心。毕竟,我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也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两代人倚靠的时代背景有异,面对的生活处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代人都在自己对生活的摸索里总结出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经验,可以扬弃,但不必全盘否定;可以借鉴,却不用照单全收。在这样的差异下,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宽容相待,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多怀接纳、融合、折衷并存的态度,少用武断、简单、粗暴的方式;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却不过多地干预。这不仅传达出一份气度和尊重,也架起了一座代际沟通的桥梁。

    无论是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还是时有龃龉的“代际之痒”,父母与子女间浓厚的血缘亲情是不可磨灭的。开心、欢笑、争吵、生气,都只不过是双方爱的表达。

    代际造成差异,差异易生隔阂。然而,只要这一切基于爱与亲情,隔阂便能消弭。■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