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子女婚姻,父母为何如此焦虑?

2013-10-30 22:1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8572| 评论: 1

摘要: 秋光网发起父母为子女相亲的活动,为年轻人相亲提供一种认识和深度交流的机会,帮助父母为解决子女婚姻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有不少人因此而找到了理想的婚恋对象,令人高兴。这次活动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关现代婚姻的启示 ...

          

        秋光相亲活动,父母为子女征婚现场



        秋光网发起父母为子女相亲的活动,为年轻人相亲提供一种认识和深度交流的机会,帮助父母为解决子女婚姻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有不少人因此而找到了理想的婚恋对象,令人高兴。这次活动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关现代婚姻的启示和思考,希望大家关注秋光网的相关活动,关注年轻人的婚恋。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未婚青年的婚恋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各式各样的电视相亲节目作为一种崭新的交友形式,在电视上频繁演播,来自全国的未婚青年轮番登场,通过电视节目展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他们当中不乏条件优异者,相貌漂亮,工作也不错,寻找伴侣的意愿也很强烈,就是不明白为何在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呢?
        似乎一夜之间,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青年人的婚恋问题,全国各个城市的妇联、工会组织、婚介中心和民间热心人士都不定期地举办千人、万人的相亲大会,搭建平台,帮助期待婚嫁的青年和替子女相亲的父母。
        家长也为孩子的婚姻大事着急起来,子女按时婚嫁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奢望。假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还单着,为人父母者担心孩子成为世人眼中的剩男剩女,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不惜动用身边各种人脉关系,朋友、亲戚,连隔壁邻居、单位同事都着急起来,忙着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对象。
        在广州,天河公园东北角的小树林里,约有2000多名青年的征婚资料挂满了树枝之间,有的直接铺满了地面,吸引着几百名家长前来,相互详谈了解,他们一脸焦急,把对方的家庭情况、人品相貌、学历工作都打听得清清楚楚。
        面对父母的期盼,子女们积极地参加一场又一场相亲活动,祈求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有的孩子为了应对父母的询问,干脆租个(男)女友回家过年,以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来缓解父母的催婚压力。
         社会对青年的婚恋问题越来越重视,父母积极为孩子征婚,子女也主动参加各种相亲联谊活动,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力量都为婚姻大事行动起来,但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大龄未婚青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及时成婚呢?
                                                        父母焦虑:子女的婚姻
        面对社会越来越迫切的婚恋需求,秋光杂志社今年举办了两期父母为子女征婚的家长见面会,并对参与活动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家长目前最担忧的是子女的婚姻大事,最大的希望是子女尽快成婚,自己早日抱上孙子。对于子女的婚龄问题,他们希望孩子最好在30岁前结婚,最晚不能超过35岁。调查还发现:近九成父母认为子女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圈子窄,职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认识异性朋友,他们希望通过相亲联谊的方式为子女找到对象。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八成人表示子女同意父母替他/她征婚,也愿意自己来参加,其他的即使自己不愿意来,也默许父母替自己征婚,这反映了年轻人面对自己年龄的增长,终身大事还没着落,内心也很着急,希望尽快摆脱单身。
       父母比他们更着急,在相亲活动现场交流时,张姨坦言:我女儿今年32岁,每天忙工作,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我都急死了。她的话引起了家长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看到亲戚朋友的孩子都成家了,心里更焦虑,而说到自己还没有成婚的子女时,特别激动,有的甚至落下眼泪,流露出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婚姻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急切与盼望。
       事实上与他们有着同样焦虑的父母并不在少数。目前,中国18岁以上非婚人口已经达到2.49亿,占全国人口的18.6%。加上帮忙8000万父母,中国有3亿多人为择偶忙。其中,30-39岁男性中有近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的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择偶缺口达613.9万,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在全国31个省市的非婚人口性别比及数量差距中,广东省位居首位。
       面对如此巨大的青年择偶缺口,人们希望借助多种方式、多个平台寻找合适伴侣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也曾出现过青年男女单身潮,在相关组织部门的帮助下,男女的婚姻问题主要是以相亲的方式来解决,相亲也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但发展到社会转型期,青年人的择偶观念和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婚恋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以前,当人们生活在小城镇时,邻里、同事和朋友都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社交圈子较大,人际关系密切,这为单身男女婚恋创造条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居住地、工作单位和生活方式几经变迁,社会阶层、文化圈层、身份背景的加剧分裂,人际关系日益涣散,我们慢慢地置身于陌生人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圈子变小了,感情也日趋疏离。
       在过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升学、工作和结婚等事情都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强调独立性,尤其在网络发达的年代,很多青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爱与父母交流,与外界沟通,导致他们的社交圈子变窄了。虽然有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新朋友,但被骗的案例也不鲜见,客观上导致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谨慎,相互间更难以建立长久而信任的关系。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了。
       婚姻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而来的单一的情感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无法约束现代年轻人,在彰显个性的时代,许多人选择的情感模式也不拘限于婚姻形式了,他们有的决然地抛弃了传统的婚恋模式,同居、试婚成为普遍,同时还伴着未婚同居、单亲家庭、独身主义、同性恋等,情感模式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过渡。
       婚恋模式呈多样化,也影响了青年人的婚恋心理,很多人对长久的婚约有恐惧心理,生怕一旦有了婚姻的制约和束缚,就失去了自由、自我,结婚的意愿明显减弱。
       二是青年人往往在人生中没有正确处理、平衡好事业与婚姻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从小到大的学习就为了将来的事业和发展,而忽略了情感、婚姻等方面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现今社会,人们对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很多女性希望得到除婚姻外,通过自身事业成功带来的价值认可。她们在适婚的年龄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总想着专心打拼几年后,才考虑婚姻问题。但是当她们在打拼的时候,同龄的男性已经结婚了,当她们事业有成时,已经错过了当婚的年龄,同龄的男性总是偏向于选择年纪较小的。35岁的林烨就是这样,硕士毕业后就职某会计师事务所,成绩斐然,行业内也小有名气。当她回过头来寻找伴侣时,同龄的男子或者已经结婚,即使未婚也希望寻找30岁以内的育龄女性。
       林烨所面临的是大多数高学历高职单身女性的择偶困境。有专家称,女性一旦步入30岁,结婚率就会急剧下滑,男性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9成男性认为女性最好在27岁前结婚。一般男性择偶的标准定位于找一个生活上的伴侣,是否会持家,是否很体贴,这才是根本。至于另一半学识、能力、地位等方面,并不以严苛的标准去强求。这种选择差异性导致大龄女性在走向婚姻的路上失去了年龄的优势。
       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并对婚姻的要求定得太高。在物质和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不少青年深受一些社会舆论影响,面对物质的诱惑,目睹身边一些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注重个体条件的攀比,如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观念代表了部分女性的思想。她们过分追求具体的经济指标,千挑万选,总是没法找到称心如意的。36岁的文青要求结婚的对象必须有豪宅名车,年薪30万以上,这让很多男士望而却步,渐渐她被列入剩女的队伍了。其实,择偶是一个双方互相挑选的过程,标准不恰当,婚恋问题自然难以解决。
       三是我国婚姻法的几次修订和有关问题的新解释、适婚原则等都对青年人的婚姻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择偶看重知识,80年代盛行自由恋爱,90年代较注重经济条件,进入新世纪后则重视个性的发展,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但是,新婚姻法生效后,肯定、明确了婚前个人财产不作为共同财产的处理原则。简单地说,一方为自己买的房子,属于个人财产,不属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仍归个人所有。
       这一解释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很多女性认为:如果自己有了生养孩子、照顾家庭的重担,还要兼顾职场,会让她们疲惫不堪。她们更希望去打拼事业,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保障自己的生活品质。更有极端的是,她们抱着反正都要自己扛一切生活压力,那还不如不结婚的态度,她们结婚的动力明显减弱。
                                                            适时适度转变观念
       婚姻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子女的择偶过程中,父母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待孩子的婚恋,为人父母者要与孩子多沟通,鼓励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去恋爱。父母亲的阅历,经验给子女相对中肯的借鉴意见和客观有价值的思想,才能对子女的婚姻有更好的帮助。
      未婚青年也应树立起积极、阳光、自信的择偶心态,适时、适当转换家庭与事业的规划,把婚恋摆在人生的重要位置。择偶时也给自己设定一个合适的标准,不好高骛远,坚持平衡、适当、适度的爱情、婚恋法则,在当婚的年龄结婚。
      面对青年的婚恋认知,教育系统该及时弥补上缺失的情商教育一环。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课程在情商教育方面是很大的空白,在家庭和学校里,有这样一种心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好,其他方面可以放低要求,更遑论婚恋能力的培养。学会爱人与自爱,学会与恋人相处的技巧,都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现代的年轻人强调个性的独立,却因此而失去了不少的择偶机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婚姻问题时,该如何去引导,该以什么方式帮助孩子呢?秋光杂志社发起的父母为子女相亲活动,是以父母间的深度、充分交流为始的新相亲方式,在家长中建立起信任度和感情,为子女搭起了一座通向情感的桥梁。应读者要求,我们将继续举办父母为子女相亲的家长见面会,欢迎来电报名,热线电话:87185345  87186716
       也可登陆秋光网报名。请下载以下报名表格后,详细真实地填写资料,并将表格发到邮箱:qiuguangnet@126.com,即可完成报名程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驿城老者 2014-7-19 14:08
我对儿女们的婚事基本上是让他们自己解决,我只给他们作参谋。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我只批评儿子,即使儿子做对了我也要批评儿子,我的权力就是管好自己的子女。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