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蛟龙号”之父与他的“深潜人生”

2013-10-7 21:0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33| 评论: 0|原作者: 文/阿红

摘要:   马里亚纳海域7000米深的幽冥海底,一道炫目的光亮划破黑暗,一艘白色庞然大物矫若游龙,巡弋海底。这个“鲨鱼型金属物”,不是天外来客,不是诺亚方舟,而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的“蛟龙号”。它可深潜达70 ...


  马里亚纳海域7000米深的幽冥海底,一道炫目的光亮划破黑暗,一艘白色庞然大物矫若游龙,巡弋海底。这个“鲨鱼型金属物”,不是天外来客,不是诺亚方舟,而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的“蛟龙号”。它可深潜达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潜水器最深作业记录。而“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就是我国深潜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徐芑南。

 

    情系大海,与潜水器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17岁的徐芑南,考入上海交大“热门专业”——造船系。

  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种建设人才。造汽车、造飞机、造轮船,成为当时莘莘学子的理想。心怀报国之志的徐芑南,从小就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能在大学攻读喜爱的造船专业,对他来讲,也算圆了报效祖国之梦。

  1956年,学业优秀的徐芑南,幸运地入选国家首批海军舰船装备研发设计人才计划。

  4年大学寒窗苦读,令徐芑南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毕业后,他被分配至七〇二所(中国船舶科研中心),从此与潜艇结下不解之缘。

  工作伊始,徐芑南便参与了潜艇模型水动力试验,接着又接受了潜艇结构研发。徐芑南在大学学的是“水面舰船”设计,对潜艇知之甚少, “当时觉得所学知识,汲深绠短,无法适应潜艇研究。”徐芑南说,“虽然很多知识触类旁通,但毕竟水上和水下差距很大。”

  不知不觉,徐芑南的专业,渐渐从水面“潜”到水下。通过试验,他切身感到做好科研工作,单凭一腔热情和勇气还不够,必须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当时倡导干部下基层锻炼,于是,他主动请缨,去青岛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

  在部队“服役”的一个月,他虚心学习,每次都随潜艇下海,潜艇原理、各个舱段分布及仪器安装使用等情况,他都谙熟于心。“我是一竿子插到底,与基层战士同吃同住同锻炼。我觉得如果理论知识,不与实践相结合,只能是纸上谈兵。”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当把潜艇里里外外摸得“门清”,徐芑南便要求去潜艇修理厂实习。不到三个月,他对潜艇知识的掌握便有了质的飞跃。“刚开始接触潜艇时,我还顾虑重重,毕竟半路出家,怕自己无法胜任。当我从青岛基地回来,终于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抚今追昔,他仍觉得那是他人生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

  由于勤奋刻苦,徐芑南的科研水平突飞猛进。不久,一项“卡箍连接可拆式深海模拟设备系统设计”的科研重任,便落在他的肩上。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测试潜艇耐压壳的稳定性。据说,在压力巨大的深海,若没有抗压能力超强的材料,即便无坚不摧的坦克,都会被揉成一团废铁。

  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按中国现有技术水平,若造出潜艇耐压外壳,至少需十年左右时间。徐芑南不信这个邪,他带领科研团队,仅用3年时间,便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结构先进的压力筒设备。70年代,他又开创性地提出双层、定比压力的新结构形式,并建成我国最大压力筒设备及系统,为我国潜水器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开始大力发展海洋石油开采,各种潜水器应运而生。而美、苏等国捷足先登,开始向大洋深处进发,尤其在载人深潜领域雄霸一方。而这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宏伟的愿景从徐芑南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有生之年,一定造出世界领先的载人潜水器,去领略充满奥秘的海底画卷,去探寻无穷无尽的海底宝藏,为我国海洋科考开辟更广阔的领域。

  当时,由于西方技术的封锁,潜艇又属于军事机密,一切只能自行设计,自主研制,而相关技术资料十分匮乏。徐芑南便去其他兄弟单位“求援”,经过不懈努力,他搜集了大量潜艇方面的书籍和情报,从中寻找灵感突破。

  风帆高悬的徐芑南,研究工作刚有起色,不料,文革风暴袭来,科研工作七零八落,处于停滞瘫痪状态。徐芑南作为科研后起之秀,被撤去课题组长之职。他觉得既然大环境无法改变,那就把握自己,不随波逐流。当时有好心人善意提醒:“算了,别搞潜艇了,弄不好会惹祸上身的。”徐芑南也知道“危机四伏”,但他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终有一天,自己煞费苦心的研究成果,会得到认可,服务祖国。

  徐芑南顶着巨大压力,与深爱的潜艇研究不离不弃,白天不让研究,就晚上挑灯夜战。一个人孤军奋战搞潜艇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他都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从行车指挥、设备安装、试验测试,到写分析报告,他一个人都包了,慢慢成为潜艇研制领域“多面手”。

  “文革”结束后,迎来科学春天。当科技工作者重返科研岗位时,一直默默耕耘的徐芑南,已在潜水器研究领域异军突起,成果丰硕。由他主持创建的我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填补了国内空白,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走向深蓝,缔造中国“深海传奇”

   

  进入80年代,随着能源需求日益紧迫,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有专家预言,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能源与海洋的竞争。我国海域辽阔,海底资源储藏丰富,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尽快开发海洋资源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躬逢其盛的徐芑南,终于迎来了事业转机。

  深海技术被认为是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并列的高新领域,而载人深潜器,则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

  心怀强国之梦的徐芑南,带领七〇二所5个单位技术骨干,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台单人常压潜水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由于科研业绩突出,他被中国船舶总公司任命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光纤通信功能的缆控水下机器人。

    “因当时国内科研条件所限,我所参与研制的项目都是带缆的,唯独缺少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放眼国外,各国间海洋权益之争日趋激烈,相关的研发进程一再提速,原本就落后于欧美的我国深潜技术,被进一步拉大。90年代,美、法、俄、日先后研制出6000至6500米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成为这一领域的“海上霸主”。 

    1991年,中国已获得东太平洋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开采权。这块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蕴含丰富的矿产和稀有金属。“我们不去勘探,别人就会开采,不但美、日觊觎多年,就连印度都跃跃欲试。”徐芑南说。

  为了让中国在世界海洋权益中,占有一席之地,老骥伏枥的徐芑南,加快了科研脚步,只争朝夕,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尽快造出世界一流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为国争光。

  盘点徐芑南的“作品”序列,从我国第一台常压潜水器,到我国第一台600米的大功率作业型缆控无人潜水器,再到深潜6000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不难发现,这些徐芑南的心血之作,有个共同特点:能够直接服务于科学研究或工程应用。

  多年的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令他霜染鬓发,身体每况愈下,一只眼睛仅存光感,久治不愈的血压高、心脏病、偏头痛,折磨得他身心憔悴。壮志未酬身先老,徐芑南心里时常涌起阵阵惆怅和遗憾,徒生喟叹,他以为自己皓首穷经,为之奋斗一生的深潜梦想,就此搁浅了。

  1998年1月,因健康原因,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带着未竟的心愿,与老伴移居美国,在儿子家养病,安享晚年。

  2000年初,在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下。15位院士和相关专家,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领导召开座谈会,初步达成研发载人潜水器的共识。

  那天晚上,远在大洋彼岸的徐芑南,正在旧金山家里带孙子,忽然接到所长吴有生打来的电话:“老徐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7000米载人潜水器,国家已正式立项了。”徐芑南听罢,激动不已,没想到自己多年的夙愿即将变成现实。吴所长试探性地问道:“你现在身体怎么样?没问题的话,赶紧回来吧,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徐芑南心潮起伏,既然国家需要,自己责无旁贷,况且可以圆毕生未竟的心愿。他每天坐立不宁,一心想回国效力。儿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算了,都研究一辈子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徐九旬的老母最理解儿子的心:“还是让他回去吧,不回去的话,会憋出病来的。”

  徐芑南说:“只要控制好血压和心脏病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一阵子。”

   

    挑战极限,“中国龙”扬威世界

  白首壮心的徐芑南,义无反顾地归国,重新披挂上阵,挑起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重任,向7000米大洋深处目标挺进。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人类征服陌生世界的无限遐想。而深及千米的大洋海底,并非色彩斑斓,而是漆黑一片,尤其5000米的海底水压,相当于一个手掌大的面积,要托起5辆10吨重的卡车,其科研和探测难度超出想象。此前,我国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可谓一步登天,要攻克的重重技术难关可想而知。

  项目启动,各种困难接踵而至,而最令徐芑南甚感头痛的是科研人才匮乏。当时所里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断档期”,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没办法,只好将退休多年老同志请回来,担任项目顾问。同时,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过硬的科研队伍。”徐芑南说。

  潜水器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有:手控、缆控,如今发展成智能遥控。“几乎所有的潜水器,我都做过了。”徐芑南说,“但最耗费心血的还是‘蛟龙号’。”而与他合作过的人,无不感叹:做总师的专家很多,但像他那样投入忘我的很少。徐芑南笑道:“我这辈子就是为潜水器而生的,它让我着魔,除了吃饭睡觉,我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它身上。”

  徐芑南左眼视网膜已脱落,右眼视力也不好,看资料要用放大镜,或让老伴读给他听,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全凭辨认轮廓。研制期间,他的血压高、心脏病,几次复发,最严重的一次,他住进了上海华山医院,病尚未痊愈,他便悄悄地溜出医院,“当时‘蛟龙号’正处于攻坚阶段,我怎能躺在医院安心养病呢?”就这样,他一边带病搞科研,一边还要到单位小诊所打点滴,每天包里带的药不下十几种,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当时,科研任务重、压力大,老徐给我的感觉是在拼老命,我都替他捏把汗。”老伴方之芬说。

  跟神舟飞船一样,“蛟龙号”也是个系统工程,需造船、通信、材料、动力、机械等12个分系统科研人员通力攻关,协同作战。与此同时,徐芑南还要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等上百家科研单位,事情芜杂,千头万绪,但所有合作者都对这位总设计师赞誉有加。“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其他人的配角,所有系统之间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徐芑南说。

  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好比统领千军万马,决胜千里的统帅。他运筹帷幄,从容应对,调动起全部的人生智慧和丰富经验,遵循“下得去、能干活、上得来、保安全”的科研理念。“我们通过不断地仿真分析和模型实验,实现了12个系统在技术上的无缝对接。”徐芑南说,“我根据以往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输入、输出、约束、支撑四要素分析法,协调和固化各分系统间的技术接口和管理接口,将每一个分系统的时间节点、约束条件、支撑性能串连起来,制成表格、按章实施,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2008年,神秘莫测的“蛟龙号”,终于浮出水面,它的建造完成,吸引了世界关注目光。

  “蛟龙号”排水量23吨,水下工作时间12小时。 “蛟龙号”要下潜至7000米深海底,相当于从2300层楼的顶层下降到底层,水下温度低,还要承受700吨的大气压,因此每道技术能否过关,关系到“蛟龙号”的成败。

  心细如发的徐芑南,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认真程度近乎达到苛刻地步。他曾举例说明,在制造潜水器时,即使焊接处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小气泡,都会对“蛟龙号“造成灭顶之灾。”“因为是深海载人设备,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要求凡是参与研发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感,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每次出海前,药与身随的徐芑南,包里总是塞满各种药品,还有血压计等必备之物,以备不时之需。一次,劳累过度,他的心脏“早搏”。“不管人有多累,病有多重,只要一提及潜水器,他立刻就来了精神头儿,要是几天不见潜水器,人就像丢魂一样,无精打采。”老伴方之芬非常了解徐芑南。“的确,我一思考潜水器,头也不疼了,血压也不高了,如果不思考,头就疼得厉害,看来潜水器胜过灵丹妙药。”徐芑南说。

  在长达两个月的海试中,徐芑南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几天,其余时间与参试人员奋战在一线。尽管年龄偏大,腿脚不便,但事必躬亲,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去甲板查看设备、指导工作、与技术人员交流、分析和探讨潜水器的技术细节。试验前后对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反复叮嘱,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什么东西该放在哪儿,如何固定防止被海浪冲走,甚至用水、用电的接口,他都会逐一查看,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每次海试,他从不稳坐“指挥台”,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蛛丝马迹”——尽管接连好几个小时的海试,传回母船的语音不过十几句,但他一句也不肯放过

  每次出海,从离港到目的地海域,常有几天航程。每到夕阳西下,海风轻拂,彩霞满天,大家会聚到甲板上,或欣赏海天一色、或聊天打牌,唯独徐芑南几乎从不参加这些活动。他躺在舱内,科考流程的每个环节步骤,电影一般在脑海一一掠过,忽然想起什么,赶紧起身找人处理。

  2009年8月,“蛟龙号”迎来1000米首次海试,当“向阳红号”刚从江阴码头起航,便遭遇了强台风“莫拉克”。由于风大浪高,包括徐芑南在内的5位老同志,晕船晕得厉害,躺在舱内瘫软乏力。当船抵达试验海区后,徐芑南又像没事人一样忙绿起来。

  “蛟龙号”旗开得胜,首次海试成功。当大家欢呼雀跃之际,劳累过度的徐芑南,却突发心绞痛,脸色苍白,虚汗淋漓。看着大家表情紧张,他安慰道:“没事的,你们忙吧,我躺一会就好了。”

  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冲刺5000米深海,完成了136项科学实验。静谧深邃的海底,恍若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五颜六色的发光游鱼,在“蛟龙号”身边精灵般地穿梭掠过,仿佛夏夜飘舞的点点萤火……这次下潜,“蛟龙号”还采集到了素有“海底黑色黄金”之誉的锰结核矿石,令科研人员大开眼界。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起航,向7000米发起挑战。“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挑战与风险都很大,但是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徐芑南说。

  6月27日,“蛟龙号”成功突破7020米,下潜最深达7062米,可以探测地球99%的海底世界,不但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新记录,还创造了世界深潜奇迹,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拥有此项技术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相比于国际上同类作业型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徐芑南认为,我们这条“中国龙”,在技术上有三大领先优势:一是具有先进的海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定位,自由巡航;二是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蛟龙号”上充油锌蓄电池容量最大,从而保证水下作业时间长达十几小时。此外,“蛟龙号”在遥控、电子、机械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

  “龙”腾盛世,梦想成真。为了这一辉煌时刻,耗尽毕生心血的徐芑南,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啊,年轻时的夙愿,在我76岁时圆满实现。”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普通“舰务兵”,到世界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贯穿徐芑南整个生命线的只有一条——深潜。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300米、6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可以说,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

  2013年7月,“蛟龙号”在南海进行海洋地质、生物、环境等科考调查;接着将奔赴东太平洋,对锰结核区域进行探测,为开采做准备;然后还将奔赴西北太平洋硫化矿物区,进行海底考察。这艘满载和平与希望的科学方舟,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