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抗战老兵,英雄暮年期盼有尊严地活着

2013-9-30 16:1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378| 评论: 0|原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 国民党抗战老兵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为驱除日寇、洗雪国耻出生入死,用血肉之躯书写了8年抗战的光辉历史,彰显出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抗战老兵几乎无人领过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得过参战抚恤金 ...


国民党抗战老兵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为驱除日寇、洗雪国耻出生入死,用血肉之躯书写了8年抗战的光辉历史,彰显出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抗战老兵几乎无人领过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得过参战抚恤金。更让人同情的是,他们的晚年生活缺乏应有的保障,多数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近年来,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民间团体热心帮助,一些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使部分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这些仍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晚年的生活困难。

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他们晚年最大的期盼又是什么?如何让这些抗战老兵暮年有尊严地活着?

生存状况晚年生活清贫拮据


 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以及从其它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生存状况不佳,晚年生活贫困。

 状况一:曾以拾荒为生,住上廉租房不久便去世

 2013年7月16日,国民党抗战老兵王飞黄在5个月前当地政府分给他的那套“外贸”廉租房里去世,走完了96岁的人生旅程。

 3年前,一家媒体记者去采访王飞黄时,他还租住在湖南资兴市郊一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昏暗的房内,一张简易的老式木床,一床发黄破旧的蚊帐挂在两根竹竿上。王飞黄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床上十分凌乱,床边的地上还摆满了瓶瓶罐罐。邻居说,王老曾经以拾荒维持生计,这些瓶瓶罐罐都是他以前捡的。王老头脑已经不清醒,说话有些胡言乱语,记者只能从邻居口中了解他的一些情况。

 王飞黄1937年从老家湖南邵阳县杉木桥乡入伍,随后参加黄埔军校第五分校的考试并被顺利录取。毕业后,他被分派到廖耀湘的部队,官至中校营长。王飞黄曾在“中国远征军”57团担任尖兵队队长,进入缅甸抗战,并先后参加了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等多次战斗。“文革”中,王飞黄因为曾经的国民党士兵身份被劳改、批斗过,之后流落到了资兴市。

 王飞黄的儿子王可庄2002年因脑瘤在医院做了大手术,欠下9万多元债务。为此,王飞黄和儿子靠摆地摊维持生活和偿还债务。几十年来,王飞黄一直以“黑户”生存,直到2004年才在资兴落户。2005年,资兴市政府为他落实了城市低保;2010年,资兴市政府又一次性补助了他3000元;2013年2月,王飞黄搬进了资兴市的一套廉租房,眼看晚年生活有了改善,不想5个月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状况二:养老金偏低,生活没有保障

 “被炮弹碎片炸伤的伤口,先要把它弄开,取出碎片,然后把药撒上去,用纱布裹起来,就往后方医院送……”现年90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李熙,意识已渐渐有些模糊,但每次有人来访,他总会意犹未尽地讲起自己曾经的抗战经历。

 李熙18岁入伍参加国民革命军,在新38师野战医院工作,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参加了缅北大反攻。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军来到广州,接手日军医院。第二年,李熙自广州坐船北上,继续从事医生这一职业。后在东北成家,1955年回老家长沙定居。

 李熙现居住在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小区一片3栋一套两居室里,家具简单,除了一台电视机,看不到其他任何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电器。儿子在外地工作,他的起居生活全靠保姆照顾。

 “李老的身体不好,去年还突发疾病,幸亏抢救过来了。现在每月生活费加上医药费要上千元,但他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保姆告诉记者。

 记者离开时,恰逢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上门收取电费,李老嘱咐保姆:看清楚一点,别读错电表数字了。在他眼里,每月几十元的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有一些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更加清贫拮据。湖南“老兵之家”一位志愿者说,涟源市渡头塘镇杨柳村的李茹成,是国民革命军第54军14师的战士,入伍3个月就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先后与日军交战数次。在广西河池的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住进一家大医院,此后与部队失去联系。伤愈后李茹成带着医院开具的证明返乡,途中又被一支部队的重炮连抓去当兵。在一次战斗中他再次负伤,伤未痊愈部队已经开拔,他只好乞讨回家。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的李茹成膝下无子,嫁在农村的女儿也年过花甲,家境不好,每月只能给他送些柴米。除了每月政府发给他的400多元低保,再没别的经济来源。

 状况三:医药费报销难,不敢到大医院看病

 “我的身子就是一辆破损的车子,车轮扎破了,链条也松了,零件没几个好的,有时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活着没意思。”92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林协舜说这段话时,几度哽咽。

 受前列腺炎折磨,林协舜现在每晚都难以入睡。由于尿液淋沥不尽,他只好昼夜都穿着开裆裤。在他租住的10多平米的房间里,摆满各种药品,很远就能闻到一股药味。

 国难当头之时,大学毕业的林协舜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远征军战士。解放后,林协舜作为高级技术人员支援新疆,直至1976年回到长沙居住。虽然有医保,但由于目前医保卡尚未实现跨省联保,且部分费用不能报销,致使林协舜的生活陷入困境。

 由于年迈,林协舜与人交流时即使戴着助听器对方也要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得见。因为患有白内障,视力严重受损,别说读书看报,就是行走都很困难。

 从一摞厚厚的病历单中,林协舜颤抖着双手找出一份病历递给记者。记者看到,仅2006年8月1日至8月8日一周时间,老人的住院费和医疗费就花去8800元。

 昂贵的医药费让除了退休金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的林协舜不敢再去大医院看病,只好在附近的社区医院门诊部打打针、买些药回家吃。


 记者观察最需要的是尊严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抗战老兵作出了许多牺牲,现在人到晚年,他们期盼自己的政治身份得到认可,有尊严地活着。

  观察一:曾经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世

 日前,微博上流传的一张志愿者探访抗战老兵的照片引人关注。一位广西抗战老兵1945年返乡后隐没乡间几十年,无人过问,生活贫困。当“老兵关怀计划”志愿者寻访到他时,老兵不敢相信。当志愿者说:打过日本鬼子的都算时,这位老兵像小孩般嚎啕大哭起来。

  “老兵哭泣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我,他的委屈情绪或许已积累了数十年。”一位网友在看完照片后跟帖感叹。

  其实,许多国民党抗战老兵以前很害怕别人知道他的身世,只能把自己浴血抗战的记忆深埋在心底,甚至都不敢对儿孙提起。92岁的余沛南是湖南平江县人,1943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5军新编第22师,在代号为“人猿泰山”的缅北大反攻中,他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打开胡康河谷、攻克八莫和密支那的战斗。1945年8月和9月,作为受降仪式的警卫人员,他曾在湖南芷江和南京两次亲眼见到日本人投降。但对于这段抗战经历,余沛南以前很少在人前提起。

  “以前父亲无意间和我说起他骑过大象,我当时还挺纳闷。直到最近几年,父亲才将那段抗战经历讲给我听,我才知道父亲以前是一名中国远征军战士。”余沛南的儿子余飞说。

 观察二: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宽容,如今,上至中央下至普通民众,越来越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国民党将士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场合对抗战中的国民党军队作了正面评价,其意义不同凡响。

 既然中共中央已经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们就应当善待这些抗战老兵。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提交了《对全国抗战老兵进行生活救助》的提案。来自香港的人大代表王敏刚也递交了关于优抚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建议。让人欣慰的是,代表委员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7月3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符合条件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将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对生活比较困难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给予政治上、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观察三:社会各界一直关心

 其实,对于抗战老兵的晚年处境,客观地讲,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还是比较关心的,且给予了不少照顾。

 2004年,北京的一位白领建立“互助抗战老兵论坛”;2008年,网名为“深圳胖哥”的李明晖建立“关爱抗战老兵网”,这两个论坛成为国内关爱老兵志愿者的最主要聚集地。志愿者们开始四处找寻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老兵,并向他们提供帮助。

 2011年2月,湖南资兴市委统战部、资兴市民政局及郴州、资兴市的一些志愿者,先后来到资兴市香花乡鹿桥村、七里镇高坡村等地,走访看望陈型华、袁作材、段清明、黄爱民等国民党抗战老兵,并为他们每人送去了3000元生活补助金。

 资兴市的抗战老兵缘何能得到这笔生活补助金?事情其实很简单。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2010年9月,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向全国12.3万名在乡抗战老兵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3000元。然而,大多数地方民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并没有包括国民党抗战老兵。同年9月18日,资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黄士荣参加一个座谈会时,抗战老兵王飞黄身穿一件发臭的破衣服,两只破棉鞋露出了脚趾头,其生活窘境让他心里受到很大震动。会后,黄士荣获知中央财政为抗战老兵发放补助金的消息,就和市民政局沟通此事,希望将补助金发放范围涵盖国民党抗战老兵,得到民政局的支持。

 随后,资兴市委统战部及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通过深入乡村调查摸底发现,资兴市幸存国民党抗战老兵共有10人,年龄最小的85岁,最大的97岁。在做了相关审核登记后,2011年2月9日和11日,资兴市相关部门陆续将生活补助金发放到10位国民党抗战老兵手中。钱虽不多,但这些老兵认为,这笔钱是国家对他们抗战行为的认可和尊重。

 2012年3月,公益人士孙春龙带领由他创办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同志来到长沙,宣布“湖南老兵关怀计划”正式启动,通过与湖南“老兵之家”和一些民间组织合作,给湖南老兵带去温暖。


各界建议送上更多的社会关怀


 76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浴血奋战的热血青年,如今都已是垂垂老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抗战老兵们默默地注视着曾为之付出青春热血的民族和国家,期盼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建议一:确定身份,建立档案

 “平均年龄到了88岁,每个月都在减少。”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李蓉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约3万余人,湖南省内的抗战老兵数量正在逐月减少。1986年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恢复成立之初,全省有黄埔军校同学1万余人,现在已经确认的健在抗战老兵仅530人。

 李蓉认为,关爱抗战老兵首先要确定健在老兵的身份。1931-1945年期间,凡进行了一线作战的军人、远征军、从事过后勤保障的军人、开展过在敌后组织情报和抵抗活动的人员,均在抗战老兵之列,应肯定他们抗战的历史功绩,解除他们数十年压在心头的政治枷锁。其次,要建立健在老兵档案。地方民政、人武部门要对他们的籍贯、住址、出生年月、部队番号、作战地域、从军经历、受伤经过、身体近况、家庭生活情况、子女状况等,予以建档立卷,为其颁发抗日战争胜利证章。目前这项工作,主要还是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与湖南“老兵之家”等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在做。

 李蓉表示,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中,一部分人享受到了离退休待遇,获得了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有家人子女照顾,安享着晚年。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得到相应的生活待遇,生活上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必须制定政策扶助他们。

 “老兵们最需要的是尊严。”李蓉坦言,国民党抗战老兵最期盼的是在有生之年能得到国家对他们抗战经历的承认和肯定。

 建议二:用制度保障抗战老兵生存权

 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虽有不少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给予了部分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一些扶助,但毕竟不是国家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建议对无生活来源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民政部门除了让他们全部享受低保待遇外,生活上还应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应对现有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进行修改,将“居住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不属于优抚对象范围”改为“居住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同属于优抚对象范围”,用法规来保证国民党抗战老兵享受到完备的社会保障。抗战老兵所居住的乡镇、社区也应为他们修缮住所、组织节日慰问等,确保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住有所居。

 今年7月民政部公布关爱抗战老兵的相关政策后,长沙市立马启动了“抗战老兵关怀计划”,为除享受离休待遇者外的幸存抗战老兵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生活补助金。医疗方面,健在抗战老兵可通过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保险等方式予以保障。困难大的,还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大病医疗救助。

 在老兵林协舜看来,对幸存抗战老兵的关怀,其意义不仅仅是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是对老兵们精神上的肯定与慰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亦是对子孙后代教育的传承,教导后人不要忘记抗战老兵,不要忘记历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当时的抗日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建议三:对抗战老兵进行精神慰藉

 易庆明1937年投笔从戎,抗日战争时期,曾坚守长江三峡最前线的南津关,后转战大洪山、大别山等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在《我的抗战》纪实片中讲述了他的事迹。因为历史原因,易老曾入狱服刑七年,又在劳改农场、煤矿呆过十七年,直到64岁才回到长沙与老伴团聚。现在,除了民政部门发给他每月800元“统战对象社会救助金”,他没有其它收入,老伴的退休金也很少。易老已经95岁,身体衰弱,老伴患有较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易老没有亲生子女,61岁的养子下岗后勉力经营着一家粉面水饺小店,自顾不暇,每周抽空送点菜来已是不易。去年,易老病倒在床,多亏了长沙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上门照顾。

 易庆明的情况并非个别,一些学者与爱心人士表示,全国的抗战老兵目前平均年龄接近90岁,大部分身体状况不佳、生活困难,有的无子无女,靠邻里或是养子养女关照艰难地过着日子,他们希望得到物质上的帮助,也更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有常德市的爱心团体。他们倡议志愿者与健在的抗战老兵结对,规定每人每年上门慰问二次以上,并送上1000元的慰问金。长沙市的工作也值得充分肯定。该市今年7月启动的“抗战老兵关怀计划”规定,将组织志愿者团队为抗战老兵每年提供不少于二次上门定期陪伴服务,直至老兵终老。湖南黄埔军校同学会和湖南“老兵之家”等多年来一直关爱老兵的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更是坚持长期上门服务,走访慰问和照料抗战老兵,给他们送去温暖。这些地区和单位都值得社会赞扬。

 (题片说明:长沙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和志愿者到抗战老兵易庆明(后排左二)家中慰问时合影)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