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油画大师靳尚谊,用画笔描绘时代记忆

2013-9-30 16:1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01| 评论: 0|原作者: 刘龙平

摘要: 2012年12月,靳尚谊的油画《孙中山》以2047万元的天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作品的拍卖纪录。作为中央美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院长,靳尚谊的作品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靳先生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 ...

 

    2012年12月,靳尚谊的油画《孙中山》以2047万元的天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作品的拍卖纪录。作为中央美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院长,靳尚谊的作品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靳先生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人对他如此评价。

   与油画的第一次接触


    靳尚谊在绘画上有着很深造诣,生活上却秉持着朴素的作风。他的家位于北京北四环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小区。一间“会客厅”,其实更像一间简易的大书房:两侧是书柜,放满各种开本的画册,地上堆着数摞书报杂志。靠窗摆放的一张书桌上,左右各垒起一尺多高的书,只留下一小块可供伏案的空间。

    “我现在不看理论书了,只看文学作品。中外读物、新旧作品我都看。”靳尚谊跟笔者聊起自己的绘画之路,他用两个“漫长”来诠释:一是对油画艺术的掌握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二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更为漫长的过程。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入学考试时,他的文化课成绩仅仅是“合格”,素描成绩则是20名甲等学生中的最后一名。回忆当初,靳尚谊并不感到难堪,他说:“那时流行一句话:‘男学工,女学医,调皮捣蛋学体育,花花公子学文艺。’文艺在普通人眼里是富家子弟才学的,所以报考的人少,竞争远没有现在考学那么难,我也就被录取了。”

    “那是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选择考北平艺专,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一旦考入可以减免学费,这对我来讲是个充满诱惑的条件。”在此之前,靳尚谊只是个爱临摹连环画的少年,为了准备入学考试,他才第一次接触素描。

    1950年,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少年大学生。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里度过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并在日后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美术学府的“掌门人”。

    当年的中央美院没有油画系,只有绘画、雕塑、实用美术三个专业,学生们学的既非油画,亦非国画、版画,而是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普及美术工作、为大众服务的美术工作者。故此,靳尚谊入校后创作的第一幅作品便是一幅年画,作品名字叫《互助组来帮忙》。

    这年夏天,学生到工厂体验生活,学校要求高年级的学生给工厂画一张毛主席像。出于对绘画的热爱,靳尚谊主动要求给师兄师姐们当助手。工作开始后,几名学生根据毛主席标准像照片,在一米高的画布上打上格子,画上素描,然后再涂颜色。“当时我觉得一笔笔把颜色抹在布上,再把它们衔接起来,有意思极了。”回忆那段经历,靳尚谊的神情依然十分自豪,“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油画,我想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爱上油画的吧!”

    大学毕业后靳尚谊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主攻素描。1954年,在中央有关部门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上,他第一次见到欧洲的油画原作。那次学校要大家临摹画展作品,靳尚谊便选择了一幅人物肖像《铁尔皮果列夫院士像》。没想到,一年后这幅油画的作者马克西莫夫教授,竟成了他真正踏上油画之路的启蒙导师。


在“马训班”受益匪浅


    马克西莫夫教授时年43岁,执教于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那时他已是苏联著名油画家,曾两次获得斯大林奖。他到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办一个培训班,培养中国高等美术学校的油画师资力量。而这个班,就是后来在中国画坛声名远播的“马训班”。

    靳尚谊回忆说,进“马训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导师推荐,还要通过层层选拔。幸运的是,靳尚谊顺利通过了考试。“上课后,我才渐渐了解到这个班除了我和詹建俊,其他学员都是大学老师,甚至是教授,这让我很是受宠若惊。”

    在“马训班”,靳尚谊第一次听到了“结构”这个词。马克西莫夫教授要求他们首先把人的骨骼搞清楚,这样观察人的动作就比较容易了。另外,骨头是人身上的基本架子,肌肉和骨骼紧密连在一起,是一个整体,要通过光照的明暗起伏等来表现。   

    两年后,靳尚谊完成了在“马训班”的全部课程。1957年春天,他开始筹备毕业创作。当第一幅构图被马克西莫夫教授否决后,靳尚谊决定以中苏登山队成功登上慕士塔格峰作为绘画题材。为了完成这幅毕业作品,他专门访问了当时的登山队队员,借了登山服和登山器具,还请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的混血模特刘开业当模特。

    “马训班”的毕业展览很隆重,不仅有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学校还专门出了画册。尽管花了很多心血,但靳尚谊的《登上慕士塔格峰》却并不入马克西莫夫的法眼,他比较喜欢汪诚一的《信》、侯一民的《地下工作者》,还有詹建俊的《起家》。马克西莫夫对靳尚谊的作品评价是“画气不贯”。

    “他说得很对,当时我没有能力把许多人物的场面组织好。”如今,靳尚谊也成为大师,对“气贯”有了更深的理解,认为画面上气韵是否贯通,实际上体现的是修养够不够、艺术水平高不高、对画面是否成竹在胸等艺术素养的问题。


 从肖像画到“新古典”


  靳尚谊的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肖像画的创作上。他说:“对于我来说,再怎么变化,我画人物、画肖像的兴趣也不会变,因为我对人感兴趣。”

    “马训班”毕业后,靳尚谊没有被分到学校油画系当老师,而是到版画系教素描。5年里,他把马克西莫夫教授讲解的“结构问题”用于实践,先研究素描,然后是色彩,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诚然,靳尚谊也没有放弃油画,他先后创作了《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和《十二月会议》等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他画的《十二月会议》,以毛泽东为主要人物,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功底,受到学校师生的赞许。

    1962年,靳尚谊调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吴作人工作室”。1979年夏天,靳尚谊随中国艺术考察团访问西德,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原作。“古典的作品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但不知道是怎么画的;现代派作品知道作者是怎么画的,但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从西德归来后,靳尚谊对油画有了全新的认识,画风也发生了变化,他画的《雕塑家张润凯》、《画家黄永玉》等一批带有探索意义的肖像作品,都受到观众的好评。

  1981年底,靳尚谊赴美国探亲。一年的美国之旅,让他领悟到又一个对自己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词:体积。“看了大量原作,发现我的油画比人差,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体积没有做到家。”靳尚谊谦虚地说。

    在美国,靳尚谊尝试着运用欧洲古典技法从事创作。一次,一位画廊老板交给他一张照片,请他画张肖像。靳尚谊摒弃以前一个面一扫而过的画法,而是用层次一点一点地推过去,效果果然不一样。至今,他还记得画廊老板对这幅画的评价:“惊人的准确和生动。”

    一年后,靳尚谊回到了祖国,他再次运用欧洲古典技法对“体积感”进行艺术实践——创作完成了油画《塔吉克新娘》。1983年,当《塔吉克新娘》在“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上展出时,画中人物的优美宁静和无限生机、强烈的明暗对比、单纯而强烈的色彩,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有评论家赞誉这幅画“艺术处理上堪称完美,开创了中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这一年,靳尚谊被提拔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他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且一干就是14年。工作之余,他又创作了《果实》、《青年歌手》和《蓝衣少女》三幅中国女孩肖像油画作品,用古典油画技法表现出东方女性的美丽,堪称经典。

    在《青年歌手》一画中,靳尚谊以彭丽媛为模特(当时她正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究生),背景则是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画中的女主角朴实、安详、宁静,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眼神中泛着光彩。这是靳尚谊以中国画为背景创作油画肖像时将两种不同风格的手法奇妙地融为一体的代表作,画面浑厚而单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之后,靳尚谊又创作了《黄宾虹》、《八大山人》等作品,在中国山水画与油画结合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国画讲究空灵,留白即是学问。而油画则要求画满,如何又创新又统一,我费了劲了。”讲到两幅作品的创作,靳尚谊情不自禁地跟笔者比划起来。


捐赠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近几年,靳尚谊的画作受到收藏界的追捧。如今,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的累计成交额已接近2亿元,其中超500万元拍卖价的作品有8件,超100万元的作品达到34件。对于这些拍卖作品,靳尚谊认为同他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是“文革”中流失的,或是他过去赠送给别人的,如今都成了超价“商品”,这是他不曾想到的。

    “现在的年轻人想卖画我能理解,这也很正常。”靳尚谊说,“可我对钱不是很在乎。因为我是从上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的收入已经足够我和我的家人享用。所以,我认为捐赠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好的东西应该给国家,为人民服务,让大家观赏。”

    靳尚谊如是想,并身体力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把自己创作的最好的作品陆续捐赠给了各地的美术馆,唯一的要求是接受捐赠的美术馆要可靠,要有良好的画卷修复技术,保证画作能被完美地呈现出来。例如,他把画作《青年歌手》捐赠给了中央美院美术馆,把《画家黄宾虹》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把《侧光人体》、《惊恐的妇女》和《八大山人》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此外,刘海粟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他也捐赠了自己的画作。

    迄今为止,靳尚谊捐赠的作品已有近70件。2009年,他一次就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9件。“对于绘画的人来讲,让作品摆在美术馆长期陈列,让一代又一代人能长久欣赏,这便是我的心愿。”靳尚谊如是说。

    对于靳尚谊的艺术成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放眼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靳尚谊不仅是一位坚持在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创作上作过大量探索的画家,还是一位在‘人的主题’这个时代命题上作出独特回答的艺术家。他在中国油画的宏观坐标上,奠定了画坛不可复制的巨擘地位。”

    如今,靳尚谊已近八旬高龄,担任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但他仍十分关心画坛的后起之秀。2012年,他将自己的作品《培培》捐赠给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并以此作品拍卖所得的50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靳尚谊专项基金”,旨在扶持和培养青年油画家。  (题照为靳尚谊)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