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岁的吴绪彦,是山东省东平县虹慈公益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他的名字与慈善事业血脉相连、息息相关,他的事业与虹慈公益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他一直说:“人生价值在于给予,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不是索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一片赤诚展初心 翻开他的人生档案,历经中学教师、校长,企业党总支副书记、校办企业总公司经理等岗位,每到一处,他都积德行善,将爱的阳光尽情播撒,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半个多世纪坚持学雷锋的事迹鲜为人知。 在沙河站镇乔村上高小时,他一直是学雷锋标兵。上学时,他肩上背个粪筐,捡拾的粪便交给学校勤工俭学。放学时,他继续拾粪,满满的粪筐不是给自家积肥,而是主动交给原来的生产队。 1969年,他曾在沙河站卫生院学习针灸,以过硬医术治疗的病人不计其数、分文不收。在任教的新湖镇原赵村联中,到原王仲口联中,下课前针灸的病号在门口排队等候,这是老百姓对他医术的信任,这是老百姓对他人格的赞同…… 从县教育局退休后,他萌生了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想法。恰逢老伴患胆总管癌在泰安肿瘤医院治疗,一边是生病的妻子,一边是北京的开会通知,他不忍离去,又不忍违背了老伴的初衷,在妻子的支持下,最终挤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他用执着赢得了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东拼西凑3万元,2012年12月27日,“东平县虹慈公益服务中心” 正式注册成立 ,首批志愿者26人。成立之初,中心就确定了“怀德乐善、梦想成真”的公益主题,致力于不断汇聚爱心力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一路公益重晚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为使慈善公益救助实现常态化,他对特困家庭建立了常年帮扶机制,不断深入特困家庭中,帮助他们出路子、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探索“慈善+文化”模式,连续3年与企业合作,成功举办全县公益性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为120多户贫困大学生、留守儿童、残疾人、大病致贫家庭争取救助资金24万多元。 他积极争取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支持,为留守儿童学校更新了课桌凳、床铺,分散救助贫困家庭124户、贫困在校中学生9人、贫困大学生6人,大病救助6人次,救助残儿35人,救助金额达36.5万元。 他组织文艺演出慰问退伍老兵,场并捐赠慰问品价值达6000多元。 他发起“红星助医”项目,以“扶贫、助医、励志”为宗旨,整合家庭、医院、社区、社会和政府资源,通过医学治疗、精神抚慰、政策救助、社会帮扶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生活信心。目前,该项目已募集资金1.8万元,救助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肿瘤患者26人。 他积极与第一书记联系,开展党建交流、走访慰问、重点扶贫、文化下乡等活动26场次。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他心中时刻牵挂着老年人,走访7名百岁老人,赠送寿联,发放慰问金;为东平街道银山小区80岁以上老人开展送寿联活动,成立志愿服务队,为小区空巢老人、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科技、老模范上门开展医疗保健服务。 他关注环卫工人,筹资1.5万元购买防暑茶,开展送锦旗、慰问金和文艺慰问演出等活动,积极助力创城工作。 一面旗帜聚爱心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带动一群人做好事。吴绪彦就像一面旗帜,感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2014年5月,虹慈公益党支部应时而生,实现了党建和公益的有机融合。爱心像一个个火炬,接力传递,在他的带领下,虹慈公益党支部从最初的16人,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7600多名爱心人士,他们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视为共同的追求。为了开展活动,他们有的拿出了退休金,有的把身边的朋友也调动起来。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职工,自己身患尿毒症还连续两年捐款。虹慈公益艺术团、虹慈公益书画院、残疾青少年阳光工程康复基地、残疾青少年特长培训基地等陆续组建,将慈善事业推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数字雄辩,虹慈铭世,大爱无疆。在他的带领下,虹慈公益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始终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截止目前累计募集社会各类资金达161万元,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累计3万余人次,共救助困难群众786人,资助特困学生120多人,帮助留守儿童387人次,走访高龄老人共42位,发放慰问金8400元,仅吴绪彦个人就为社会捐款捐物达12万多元。特困户刘明玉逢人就讲:“感谢党,感谢党教育培养了这么多的好人。” 吴绪彦的善举和奉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他被省慈善总会授予热心慈善事业先进个人,被省委、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