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王玉岭:坚守初心担使命 “鼓”催众人齐奋进

2019-11-21 11:0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49| 评论: 0|原作者: 冉庆亮|来自: 济南市济阳区委老干部局

在济南市济阳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身材魁梧,脸膛黑红,虽年届七旬,但说话干脆有力,做事干净利落,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他虽然看上去有点“粗线条”,头脑却灵光,心细且柔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办大鼓队,无私奉献带领团队传承济阳大鼓艺术,努力义务为群众演出,全力擂响鼓钹送欢乐,催人奋进奔幸福生活被人们热情称赞为“阳光老人”“最美老干部”。他,就是退休干部、汇鑫苑社区老年协会秘书长、威风大鼓队队长王玉岭。

不忘初心,组建业余大鼓队

王玉岭原是一名教师,从教几十年开拓奋进,务实担当,努力创新教学法,成绩卓著桃李满天下,多次被评为镇、县优秀教师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10年前,他从济北小学退休后,仍不懈努力,积极为社会奉献余热,受到广泛称赞。近年,他牵头组建汇鑫苑社区威风大鼓队后,更是风光无限,声名远播。

2017年初,在区委老干部局开展的“激励老干部发挥正能量,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添光彩”活动鼓舞下,王玉岭大胆构思,为自己绘制出“围绕群众美好向往而奋斗”的宏伟目标,组建大鼓队为群众圆“中国梦”。不久,党的十九大召开,他如沐春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加快了传承济阳大鼓艺术催人奋进的步伐。

济阳大鼓远近闻名,这一艺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行,每遇喜事、商家开业、春节、元宵节庆丰收等特殊节点,一准锣鼓喧天,令人振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激昂的鼓声就是王玉岭儿时的最爱一听到鼓响,不管干着什么,飞快地跑去,跟着大人们学打鼓长大从教后,他更是热鼓不减,其带领的学校鼓号队还拿过大奖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建队之初,只有10来个人,仅有的三面鼓是借来的,鼓槌是社区第二支部书记鲁庆民掏钱赞助的没有服装,王玉岭就和队员想办法,自己解决;没有经费,就靠为民间婚礼、商家开业助兴化缘;没有演练场地,就四处协商寻找。因市民投诉被迫四易场地,最后的训练场地距城区较远,又要过桥爬高陡坡,给女队员们带来诸多不便。社区书记齐宝善了解这些情况后,亲自联系协调,让他们搬到区文体中心演练。还处处打紧开支,挤出25万元资金,为大鼓队购置了20面大鼓、10对大钹,为每名队员添置了两套演出服。这样,队员们练鼓热情高涨,练起来更带劲儿了。许多打鼓爱好者也纷纷加入,现在队员已发展到33人,年龄最大的队员已有70岁。

 鼓手是一种辛苦并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大鼓队中,除王玉岭为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且都是摸锄把子的农民,大多从未接触过大鼓,要使几十号外行人把鼓钹学好并整齐划一谈何容易。王玉岭走进老年大学中级葫芦丝班和二胡班学艺,同时虚心请教,兼学其它艺术,力求提高艺术素质以促进提升大鼓艺术水平他勤学苦练,做好示范,常常饭后睡前挥舞筷子或木棍敲打方凳、脸盆练习“打大鼓”,半夜还在嘟嘟囔囔背鼓谱甚至睡梦都在沙哑着嗓子纠正会员的打鼓动作他以现身说法,教队员多背记多练习,并写好谱子,复印发放,人手一份,再教识谱、读谱,教握槌、拿钹,把谱子写在大纸板上带到练鼓现场,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十遍百遍,不厌其烦地教授大家。由于教得法,学的努力,一年后都有了明显提高。

 

当好榜样,用心用情汇聚爱

当大鼓队渐次形成规模后,王玉岭这个“总指挥”感觉有些吃力了:队员都因打工、经商、带孩子致使队伍很难集中,有的愿意参加就来,想几点来就几点来,比较随意。因义务演出无收入,不能给大家发工资,用制度卡行不通。也曾尝试过发红包激励,但他终究赔不起呀!于是,他就边当好榜样模范带头,边用心用功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以浅显诚挚的道理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打造和谐,以真情大爱汇聚力量。

他年龄最大,无论排练还是演出,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搬大鼓、整理钹清扫卫生等总是事必躬亲。有一年多,大鼓队在三四公里外的澄波湖大桥西南角小院排练,途中要爬高陡的大桥,年轻人骑自行车上去都很吃力,他几乎每天风雨无阻。有一天,他在大风中攀爬风吹的他连人带车倒退,多亏他急中生智抓紧桥栏杆,才免于不测。他患有高血压,心脏搭了桥,一犯病就头晕、心绞痛,他就躲一边悄悄服救心丸,歇一会接着工作。有一次排练中犯病,差点晕倒,队员们问他,咋有病还藏着掖着呢?他微笑着说“唯恐你们知道我患有怕响鼓的重病开除我这个队长呀!”在场的人眼睛都禁不住湿润了。

说他汇聚爱的力量,关键是他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贯穿全员头脑,渗透进大家的行动。“咱们都希望圆幸福梦。为人民谋幸福,都更得有担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船开大浆’,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敲齐鼓点,才能练棒自己的身体,才能振奋自己的精神,才能更有干劲圆幸福梦,才能‘鼓’催群众齐奋进!”王玉岭眉飞色舞间宛若唱一首抒情歌,队员们感动中不由抱团奋进。

而王玉岭用关爱的亲情和友情来凝聚队员的心,视队员为亲人,更是超强磁力高招。为了使队员能安心参与训练和演出,他经常带领团队骨干对队员进行家访,了解大家家庭情况,发现队员遇到困难,努力帮助解决。每当队员家中办喜事,他会前往贺喜,每当队员生病时,他会前去看望慰问。队员们深深感到队内人情味特浓,胜似兄弟姐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汇聚爱的真情激发团队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自发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纷纷集中精力,从容愉快地汇入爱的暖流。

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展风采

大凡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执着痴迷,都需要百倍的努力和付出,都必须做出某些牺牲。而王玉岭和他的大鼓队员们对于拼搏、付出、吃亏奉献已形成习惯,都将其看作是一种快乐。王玉岭把整颗心都拴在了大鼓队老友邀他打牌,邀他“喝两盅”钓钓鱼,他总摆摆手,直奔大鼓队。就连孩子们几次出钱让他带老伴去旅游,他都不给面子。办这个大鼓队,没分文报酬,排练、演出却往往需要支付些费用,他就毫不吝啬地自掏腰包。联系队员联系助力演出,所耗电话费都是自行解决,给队员发个小奖金,看望患病队员,大家一起吃个加班餐,都是他拿钱支付。而演出节目所获得全部奖金,他却分文不少地发给大家。

“俺就喜欢俺家老王这种执着、大气。”性格直爽的老伴菅仲鹏不光说说了事,一开始就主动入队渐成主力队员,还当起了大鼓队的总后勤。

“俺们王队长德艺双馨,常常辅导农村大鼓队队员技艺,谁请他去当评委,他总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愉快前往。”一位队员介绍说。

“大鼓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把大鼓队当成自己的家,把打鼓当成了一种事业。”王玉岭如数家珍般介绍,队员徐立珍的公爹80岁了,孩子又上学,丈夫开挖掘机四处奔波,忙得不可开交。按说她本该在家侍候一家老小,可她硬是提前安排好家里的事,按点及时到队参加活动;最年轻的队员朱凤霞开着小卖部,“狠心”撇下生意坚持训练演出;年近七旬的王树英住老城,身体本就瘦弱,每天吃力爬桥,累得腰酸腿痛,却一直坚持练鼓、演出;50多岁的队员孙曰华患严重骨髓炎,平时就腿痛,训练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也磨出了血泡,但他从不喊苦叫疼;60多岁的王玉环很少请假,始终早来晚走,勤学苦练,抢着清理场地杂草,整理鼓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王玉岭的领导和带动下,全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攻坚创作,反复改进,勤于实践,先后创作演出了《威风钹鼓》《好日子》《踏歌起舞》《九龙翻身》等6个节目。“俺看了一辈子大鼓表演,就属你们打得最好!”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拉着王玉岭的手连连称赞:真可谓炉火纯青,气势浩荡,仿若万马奔腾,一看就来精气神呐!

看吧,结满老茧的双手挥舞着裹着红绸子的鼓槌,“咚——咚——咚,咚咚咚”地敲击着起伏的鼓面,在清脆悦耳的钹声配音里,时而沉缓、时而激昂,伴随着其特有的节拍与韵律在济南大地时空肆意飞扬。那场面真是钹鼓喧天震耳欲聋气势恢宏真让人们禁不住振奋激动!更让人们干劲迸发,跃跃欲动,恨不能一下奔向幸福生活。这就是威风大鼓队所具有的粗犷、豪放、倔强、质朴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也是传统文化在济北新城保存发扬的一种文化积淀。难怪被列入“济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赞为大济阳一张绚丽夺目名片呢!

3年来,王玉岭带队义务为群众演出近百场,不少商家开业,市、区、镇(街道)举办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比赛,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参加泉城广场迎春民俗文化节暨第一书记成果展销会演出、市“农商银行2018全民健身舞蹈大赛”、区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民间吹打乐展演和庆祝老人节“银龄风采”艺术展演等活动,均获得了理想奖项。 

而威风大鼓队队员们通过打鼓,年老的焕发了青春,健康的身体更棒了,几位患腰颈椎痛、肩周炎的队员“打”走了病痛,攒足了奔向幸福生活的干劲。

“打鼓不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文化活动,更展示了我们汇鑫苑社区居民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磅礴力量。”经常为大鼓队出谋划策的汇鑫苑社区二支部书记鲁庆民激动地说,鼓乐声展示了百姓对红火好日子的期待,也展示了干部群众跨入新征程的强大信心,更展示了“战鼓”催征程鼓舞大家奔幸福生活的坚强决心!这得为王玉岭队长记头功!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