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杨宝生,男,汉族,河北省武安县人,中共党员,商务部退休干部,1933年2月出生,1952 年5月参加工作,原外经部合作司副司长,曾连续8年在刚果布等艰苦地区常驻,后任中国驻阿联酋、伊朗大使馆经济参赞,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原常务副会长。1993年5月退休。2018年10月申请成为逝世后遗体志愿无偿捐献者。 2019年10月,商务部离退休干部局登门对和平街党支部的杨宝生老同志作了一次专访,他的故事不禁让人泪水潸然,他的精神更让人肃然起敬。 说起杨老,第一印象就是他那慈祥的笑容,精神矍铄,乐观豁达。很难想象这位86岁的耄耋老人,已经与死神抗争了23年。曾患过重度脑溢血的他,除头部因手术留下的凹凸不平的伤疤外,肢体未留任何残疾,思维敏捷,开朗健谈,不失曾为商务外交官的风采。杨老最大的心愿是逝后将自己捐献给医疗研究机构,造福后人。为杨老的勇气和义举点赞。 “两次开颅,昏死了29天,我真是个奇迹。” 1996年9月,杨老携老伴前往德国慕尼黑看望学习工作的两个女儿,在异国亲人相聚,老两口尽享天伦之乐。然而,突如其来的头痛,让杨老当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毫无先兆的病症,让整个家庭猝不及防。杨老被家人送至慕尼黑中心医院救治,当即被确诊为脑溢血,医生立即做了开颅手术。术后因脑积液较多,脑压较高,杨老仍处于昏迷状态,许久不见好转,家人更是心急如焚。紧急情况下,医生进行了会诊,决定二次开颅,在颅内安装一个先进装置,排泄脑积液,缓解颅压。医生们在杨老颅内安装了一个“小水泵”,颈部植入导管,当颅内压力过高时,“小水泵”自动工作,将脑积液排到腹腔。手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杨老慢慢苏醒过来。整整29天,德国医生用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设备,把杨老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杨老由衷地感慨到,自己真是个奇迹! 全家一起外出旅行 “我决定死后无偿捐献遗体,让后人受益。” 在协和医院复查和康复治疗时,他萌生了百年后捐献遗体的想法。杨老在德国医院住了两个月,决定回国继续康复治疗。回国前,德国主刀医生亲笔写信,向国内医生介绍手术过程和康复后的注意事项,这种为患者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让杨老及家人深受感动。回到北京,杨老在北京协和医院卫干门诊复诊。当医生们看到病例,读完德国医生的亲笔信后,都为杨老的顽强精神和德国的医德医术称赞。杨老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创造了国内外医学奇迹,这个安装在颅内的“小水泵”已经无故障工作了20多年,这种技术在国内是少有的。经过深思熟虑,杨老做出了一个郑重的决定,在逝世后向医学科学研究部门无偿捐献遗体,把这个“奇迹”、这项技术留给社会,让后人受益。 杨宝生与妻子朱锡文50年金婚纪念 “我一个一个做工作,‘软磨硬泡’,她们终于签了字。” 中国传统讲究“入土为安”,说服家人是首要难题。最先支持杨老的是老伴儿。有一次,杨老半开玩笑地对老伴儿讲,“老伴儿啊,咱俩不知谁先走,我想把这个‘技术’捐给医学研究部门,给后人留下来”。没想到老伴儿同意了。妻子早年在医院工作,懂得医术,深知遗体捐赠对医学研究的价值。就这样,夫妻二人结成了“同盟”。接下来便是做三个女儿的工作,这也是阻力最大的。他首先取得在德国的小女儿的支持。在德国,遗体捐献是很普遍的行为, 小女儿为父亲感到骄傲,当即同意父亲的决定。而后,杨老拉着小女儿,共同说服国内的两个女儿。“我们为父亲的决定感到骄傲,但是一想到他受了那么多苦,去世后还要挨刀,我就舍不得,心里受不了……”杨老的大女儿流下心疼的眼泪。杨老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女儿们相处的机会,或故意“生气”,或故意不好好吃饭,“见缝插针”“软磨硬泡”,倔强执拗地征服了两个女儿,她们都含泪在捐献遗体志愿书上签了字。 杨宝生同志填写的捐献遗体志愿书 “办理的程序有点曲折,我跑了不少冤枉路。” 家人的支持给予杨老极大的勇气,他开启了正式捐赠之路。身边捐献遗体的老同志较少,网上又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在北京怎么办理,需要哪些程序,从哪个环节开始,对一个80多岁耄耋老人是个难题。但这没有难倒杨老,他憨笑着说:“多跑几次就弄明白了”。拒绝了子女们和单位的帮助,通过四处打听、查阅资料,杨老先跑医院,再去红十字会,又到公证处,每个环节不是很顺利,都需要往返几次。后来支部(和平街党支部)的老同志们知道了,都为其加油鼓劲,给杨老增加了更大的勇气。就这样前后反复折腾了半年,杨老终于走完了申请程序。当他把审批好的材料交给协和医院遗体接受部门时,这份心愿终于落了地。 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红十字会为杨宝生同志颁发的捐献遗体纪念证 “老伴儿啊,等我百年后,让我的头发来陪你吧。” 2016年,老伴儿先走了。三年多来,杨老每次理发,都会把剪掉的头发收集起来,拿到老伴儿的坟前烧掉。他说怕老伴儿孤单,死后又不能来陪她,就让自己的头发来完成这个夙愿,给她留个念想。杨老拿着协和医院和红十字会颁发的捐赠遗体纪念证,望着老伴儿的遗像,深情地说到“老伴儿啊,多亏你的一直支持,让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啦!”谈到这儿,杨老与笔者都陷入了沉默…… 1986年国外工作期间,杨宝生(左二)携夫人朱锡文(左一)参加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国庆招待会 志愿捐献纪念证上写着:“这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不仅如此,在杨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老党员的朴素初心,一位商务人的厚重担当,一个国家公务人员不变本色。他是商务部千百离退休干部的代表,把青春全部献给祖国的商务事业,退休后还在熠熠闪光,持续释放正能量。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不留余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党、国家和人民,用生命去诠释初心和使命。 为杨宝生老同志点赞,为商务部离退休老同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