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东北大妈和她的“唠嗑俱乐部”                            ...

2013-9-6 20:5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75| 评论: 0|原作者: 潘建安

摘要: 东北大妈进城:日子好了,开心少了“在农村习惯了没事时找人唠嗑,张家长李家短,一晃时间就过去了,心里别提多自在了。可自从进城后就不一样了,这里到处是车,到处是高楼,看着挺好,其实不舒坦。”说起自己在城里 ...

东北大妈进城:

日子好了,开心少了

“在农村习惯了没事时找人唠嗑,张家长李家短,一晃时间就过去了,心里别提多自在了。可自从进城后就不一样了,这里到处是车,到处是高楼,看着挺好,其实不舒坦。”说起自己在城里的生活,65岁的李秀芹连连摇头。

李秀芹的老家在吉林省吉林市东北100多公里处的山区。40岁那年,老伴儿不幸遇车祸撒手而去,留下了她和当时刚刚上高中的女儿。为了女儿,李秀芹一直没有再婚,最终把女儿送进了大学校门。

女儿的学校在北京,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并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在短短两年后晋升为企业中层管理干部。2002年,女儿和本单位的一位小伙子相识相恋,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4年,不愿死守着工资过日子的女儿女婿双双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并很快发展壮大。

由于女婿自幼孤苦伶仃,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双双去世,结婚后生了孩子的小两口,执意要把妈妈李秀芹接到北京。

“孩子们孝顺我,我很高兴。可说实话,我真的不想离开老家啊!”李秀芹说。在多次拒绝了孩子们的提议后,2008年年底,她被女儿女婿以“来北京看看我们的新家”为由给“骗”来了。

虽然来城里不是心甘情愿,可毕竟家里还有个讨人喜欢的外孙,这让李秀芹的生活多了一丝甜意。每天女儿女婿上班后,她就会变着法哄着小家伙玩儿,但时间久了,她就熬不住了。“城里的人,进屋就关门,出门就上班,生活了多年的邻居相互都叫不出名字,要是能找几个东北老头儿老太太唠嗑,那该多好啊!”

“想唠嗑?我有办法!”一天晚上,听到了李秀芹的烦恼后,孝顺的女儿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何不把在北京的几个东北老乡发动起来,把这些东北来的、憋屈得要生病的老头儿老太聚在一起聊聊天?

孝顺女儿女婿有心:

公司里建一个“唠嗑室”

有了想法之后,女儿当即联络一些东北老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竟然得到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赞同。原因很简单,因为几乎每个把父母接到身边的老乡,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惑——在东北老家吃个饭都能和邻居说上半个小时话的父母,到了城里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话少了,笑容少了,整天闷闷不乐,隔三差五就喊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可去医院一查,啥毛病也没有。

“我们一琢磨,找到了问题所在——这城里的生活啊,的确不适应老人。他们觉得挺憋屈,可是没办法啊!要么是工作太忙、孩子需要照顾,要么是担心父母离自己太远,有个头疼脑热当儿女的不能随时尽孝,才把他们接进城的。”朋友们感慨地说。

2010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就在北京过的年。大年初三一大早,女儿女婿就把我喊醒了,说是要带我去串亲戚。我就纳闷啊,啥时候在北京我们也有亲戚了?”老太太诧异地跟着孩子出门了。

开着车从朝阳区到丰台区,用了将近2小时,在一个小区门前,女婿把车停下来,说到了。李秀芹刚下车,聚在门前的几个老头儿老太就热情地打着招呼迎了上来:“大妹子,过年好啊!”

李秀芹一听,乐了,好地道的东北话啊!再一看那几个老哥哥老姐姐,典型的东北人模样,举手投足看着就顺溜儿,呵呵!

按照女儿和几个老乡的约定,5个没回东北过年的老乡,今天聚到了其中一位老乡家里,而重头戏就是让几位老人见见面,好好唠嗑。其他几位老人听说是老家的几个孩子聚会,还有各自的父母,高兴得跟孩子似的,在李秀芹到来之前,几个第一次见面的老人已经聊了半晌了,听说还有一位老太太马上就到小区门前,又集体来到门前迎接。

“那顿饭吃得可真香啊!可以说是来城里这么多年最香的一次。”说起当时的情形,李秀芹连连点头,“那感觉太好了。吃完饭后,我们就相互留下电话,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晚上回到家,女儿女婿笑眯眯地来到我的房间,问我心情如何,我一下子眼泪汪汪的,孩子们太有心了,知道我这个老太太心里想啥念啥。”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李秀芹说,那段日子是自己最舒心的。可很快,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虽然不少老乡的父母都在北京,可北京太大了,相互离得远,要想聚在一起唠嗑的话很费周折。

一天晚上,和女儿女婿在沙发上闲聊的时候,李秀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是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让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见面就好了!

一句话提醒了女儿女婿,他们公司租下了一栋7层带院子的小楼,不少房间都闲着,何不把那里收拾几间房子给老人用?

“一听这话我高兴了——反正现在条件好了,也不在乎浪费这点儿钱。之后一个多星期,我从大街上找来几个工人,按照东北农村的格局把女儿女婿公司顶层的两间房子简单装饰了一下:木格门、长条凳、松木方桌,屋里还用砖石沿边砌了一溜土炕,墙上特意买来一些玉米、辣椒、蒜头挂了上去,墙角还燃起了煤球炉……那氛围,和东北农村绝无二样。”

“收拾好了,我喊来女儿女婿去参观,他们惊得眼珠子都圆了。”李秀芹说,自己当即就和几个老乡联系上了,“那天晚上,总共来了八个老头儿老太太,我们就像在老家一样,围着桌子闲聊,盘腿坐在炕上唠嗑,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散去。”

唠嗑升级:东北大妈

整出一个“俱乐部”

有地盘了,有时间了,有熟人了,幸福也随之而来了。

李秀芹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周一到周五,一大早把外孙送到幼儿园后,她就联系好几个老乡来到女儿女婿的公司,来到那两间属于她的专门唠嗑房,生了火,壶里灌上水,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着老哥老姐们的光临。中午的时候,由于女儿女婿不回家吃饭,外孙也在幼儿园吃饭休息,她有足够的时间和老乡们拉家常。周六周日,没有特殊情况,李秀芹和其他老人一般都会各自领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或外孙来唠嗑,小家伙们玩儿得不亦乐乎,几个老人同样聊得眉飞色舞。

“从那之后,觉睡得香了,饭吃得香了,人也精神了,其他一些老头儿老太太也个个像是加满了油的车一样,连说话声都大了。”说到此处,李秀芹忍不住笑弯了腰。

女儿的东北老乡很多,关于这个特殊唠嗑室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一些原本没参与的老乡也领着自己的父母过来了。就这样,从最初的五六个老人,发展到了20多人,原本宽敞的两间屋子显得拥挤了。

由于房子是女儿女婿免费提供的,人多了之后,李秀芹就提议说,干脆把7楼的6间房子全部改成聊天室吧,费用由大家分摊,女儿女婿则额外负责所有茶水供应及煤球、电费等支出,再每月拿出2000元让大家聚聚餐。大家全票通过。

对于老太太的这个提议,女儿女婿全力支持,并很快把原本设在7楼的公司另外两个部门搬到了楼下,还专门设置一个才艺室,让懂得吹拉弹唱的老人神侃之余还能自娱自乐。如此一来,整个7楼变成了这群东北老头老太太的精神乐园。

“在老家,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在一起扭秧歌,会起个名字叫某某秧歌队,敲锣打鼓的,就叫某某锣鼓队。我那时也玩儿得高兴了,想着反正孩子们支持,也不在乎多花几个钱,干脆我们也起个名字吧!比如某某唠嗑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秀芹,结合自己在电视上学到的一些名词,决定把这个唠嗑的队伍起名为“东北人唠嗑俱乐部”。

2013414日上午,当笔者来到李秀芹大妈的俱乐部时,十多位老人正悠闲地喝着茶、下着棋、唠着嗑,而李秀芹正和另外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咬着耳朵说着悄悄话。

当问及对唠嗑俱乐部的看法时,朴实的李大妈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因为孩子,很多我这样的老头儿老太太进城了。城里的生活好了,但这些老人却不是很快乐,因为乡音远了,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变了,加上很多人不愿给孩子添麻烦,就自己忍着、憋着。我想说,人老了,时间不多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该像我这样找点儿喜欢的事情做,找点儿好玩儿的事情玩。人老了,只有精神好了,身体才会好,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希望看到的。”

有了这个唠嗑俱乐部,李大妈在城里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