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要进一步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组织力,把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层级来看,省、市、县、乡镇(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质量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层层递减特点,基础保障不到位、党组织覆盖有限、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情况,在基层更为普遍。从单位性质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及效益较好的企业,老同志组织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组织建设质量整体上要好于破产改制企业。从老同志年龄结构来看,不同年龄段老同志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不同,出现了越是刚退休的、相对年轻的老党员,越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越是年龄大的,甚至长年卧病在床、出不了门的老党员越渴望向组织靠拢。 (二)缺乏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机关党委都对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承担相应的职能,但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的谋划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一些已经成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的地方,职责不明确,党工委副书记和委员没有配备到位,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大,指导性还不够强。三是部分地方和单位党委(党组)对离退休党建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重服务管理、轻教育引导的现象,忽视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三)部分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功能弱化。对全省1668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抽样调查发现(见图4),一是存在支部书记选配难问题。支部书记由退休干部担任的占70%,其中,70岁以上的就达641人,占55%,党支部班子老化比较严重。有些退休干部党员“在位时怕选不上,退下来了怕选上”,不愿意担任支部书记。一些离休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长达30年,已近90岁高龄,至今还无法选出新的支部书记接替其位置。二是活动开展不正常党支部占相当比例。能够坚持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支部有1228个(见图5),占73%;偶尔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支部有328个,占20%。但是,由于身体状况、居住分散等情况比较复杂,能够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老同志仅占60%左右。基本不开展活动的支部有112个,占7%。有的支部已经成为“空壳支部”,党员成为“挂名党员”。有的支部每年集中收缴党费,个别单位每年直接从离退休干部慰问金中扣除党费。三是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全省有12%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但由于社区承担过多职责,没有专人、专项经费和专门活动场所,很多没有单独成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老同志在社区开展活动比较困难。 (四)党员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一是老同志离退休后,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少数离退休干部党员自我要求降低,思想认识发生偏差,党性意识减弱,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二是一些老同志年龄偏大,受到疾病困扰,常年卧床不起,参加组织生活有心无力;有的离退休干部党员体弱多病、家庭困难,支部关心爱护不够,困难帮扶机制不健全,老同志对支部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三是流动党员逐年增多。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员中有流动党员55084人,占10%,这个数量很大,是管理难点。有的老同志长期随子女异地居住,一些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党员经常外出游玩、防寒避暑,“游离”于组织之外;个别老同志长期在国外居住,甚至取得了国外居住权,更是远离了组织。 (五)基础保障不够到位。一是阵地建设薄弱。有的没有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有的活动场所设置不合理,不利于老同志就近参加活动;有的活动场所维护更新不及时,设施简陋。调研中发现,有的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常年租用场地,一些偏远山区农村老干部党支部轮流到老同志家中开展活动,老同志还要免费提供茶水、香烟等,无形中增加了老同志负担,影响了党支部各项活动的持续正常开展。二是经费保障不足。支部组织开展活动,交通、电话、购置学习资料、租用活动场地、看望生病住院老党员等各项费用,都需要足够经费作保障。随着物价上涨,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离退休干部党员70%—100%党费留成无法满足支部各项活动所需,有的党支部书记把工作补贴用作党支部活动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活动开展。 三、思考与启示 离退休干部党员数量大、分布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把他们有效组织凝聚起来,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使命担当。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组织力,不仅需要遵循党建工作的一般规律,更需要贴近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人员结构、思想状况、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变化的实际,紧紧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建强组织体系,发挥政治功能。 (一)把强化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受党教育培养多年,政治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要提升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注重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在形式上体现灵活性、在方法上体现创新性。一是用好学习培训阵地。党校是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是老同志熟悉和信任的学习场所。要推动各级配套建立老干部党校,凸显老同志办学特色与办学方向,开展集中培训和轮训,建成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的大课堂、党性锻炼的大熔炉。用好各级老干部大学阵地,开设思想政治、形势教育等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系统培训。二是搭建学习研讨平台。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大讲堂、组织大讨论,营造热议畅谈的氛围,让老同志更深刻地理解把握新思想、新理论。组织老同志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让老同志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感受时代变化、感知改革成效,将感情认同、理论认同,进一步固化为实践认同。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针对老同志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广泛引入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将教育资源延伸到各个角落。依托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建立党员教育微信公众号或APP,分专题定期编发学习专辑,宣传解读最新的理论政策。依托各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党员微信群,即时推送时事动态,让老同志随时随地接受党的教育。 (二)把实现有效覆盖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新时代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组织力,必须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一是全面开展摸排整改。以“党员数量清、组织设置清、运转情况清、存在问题清”为摸排原则,以“带动能力不强、政治功能不完善、工作运行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具体表现为鉴别标准,逐级摸清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底数,分类定级,建立信息库。对“涣散”“空壳”党支部逐个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到位,逐个督导验收。二是精准选配带头人。注重选配党性强、威信高、身体好、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抓强“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对党组织书记或委员年龄作出限制,一般75岁以上的党员不再担任。对于党员普遍高龄、居住分散的党组织,可采取由在职干部担任联络员或委员的方式协助党组织开展工作。三是开展示范党支部创建。以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为主要内容,明确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打造评选一批“样板可示范、模式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示范党支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把严肃党内生活作为基本要求,着力构建适宜适度的教育管理模式。对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既要坚持政治上从严,又要形式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真正使管理融入服务,切合老同志实际。一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积极推行“主题党日”“政治生日”、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做法,对无故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二是灵活参加组织活动。不方便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就近参加活动。党员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地点固定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居住地党组织。探索实行流动党员“双向互动管理”,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档案等形式,主动了解掌握情况,协助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工作,方便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三是适度开展考核评定。探索建立符合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党员队伍特点的考核评价办法,除年老体弱、长期患病、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外,对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活动、发挥作用、作风传承、引领群众等方面的情况,可适度开展积分评定、评星定级,与民主评议党员、评先评优等工作统筹衔接,发挥约束激励离退休干部党员的作用。对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情况,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监督问责。 (四)把加强党内关怀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增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离退休干部党员年高体弱,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更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必须加强党内关怀,开展党内帮扶,让老同志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关爱新退休党员干部。干部退休是干部人生的重要转折,也是需要组织关怀关爱的重要节点。党员干部退休时,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要代表组织同干部谈话,将干部思想表现、廉洁自律、身体状况、个人爱好、家庭及社会关系、工作履历等基本情况转告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共同办理组织关系转移交接手续。二是坚持党员联系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以多种形式与党员保持联系,建立上门走访制度、病房探望制度、体弱多病党员联系制度等相关服务制度,通过定期上门走访慰问、电话询问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党员与组织的密切联系。三是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采取互助结对、志愿结对等形式,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根据离退休干部党员居住地、身体状况、实际需求等不同情况进行结对,开展互助关爱、传递组织温暖,为有特殊困难的老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五)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基础保障,着力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坚持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加强配合,形成运转顺畅、务实管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理顺管理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作为党委派出机构,在同级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负责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老干部局牵头协调、有关涉老部门协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新体系。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分管机制、指导机制、联系机制,定期听取汇报,积极研究解决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困难。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老干部局)发挥好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统筹谋划、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能。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接受本单位党组织领导的同时,接受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老干部局)党建工作业务指导。三是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党组组经费不足问题,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经费保障制度,建立稳定规范、全面覆盖、科学合理、精准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工作有序运转、活动正常开展、作用充分发挥。对于活动场所不足问题,在抓好新建活动场所的同时,盘活存量,有效整合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老干部活动场所的现有资源,打破行业、单位和条块界限,加强协调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