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当年那个宣传队里

2013-9-3 22:4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61| 评论: 1|原作者: 文/ 汪斋

摘要: 一个冬天的早晨,大雪封门,无需出工,已经上午10点多钟了,我们几个知青贪恋被窝里的温暖,赖在床上。这时一个青年人走进我们的房间,矮矮的,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头戴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军帽,显得英气勃勃,他进门 ...


一个冬天的早晨,大雪封门,无需出工,已经上午10点多钟了,我们几个知青贪恋被窝里的温暖,赖在床上。这时一个青年人走进我们的房间,矮矮的,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头戴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军帽,显得英气勃勃,他进门就大声喊道:“你们好舒服呀!”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我插队所在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他拜访的目的就是网罗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趁着农闲把宣传队搞起来。

有些知青插队后很少出工干农活,大多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干些所谓的杂事,如当老师,当记工员,当材料员,当林场护林员等等。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插队后一直搞宣传,那时农村还在搞“红海洋”,家家户户,门前门后,墙壁上都要刷标语,写口号,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由于我们会写美术字,因而还被公社抽调出来写标语,走村串户干了一年多时间。

我们几个知青被吸收到了大队的宣传队,每天无非是编些节目给社员们演出。虽然我们几个文艺水平并不高,但热情却很高,先是搞一些小节目:三句半、诗歌朗诵、小合唱等等,后来我开始编一些方言小话剧,就是今天的所谓“小品”,反映农村日常的生活。当时我在宣传队主要是编剧,那时人年轻,精力充沛,一个晚上就可以写出一个剧本。

宣传队后来越搞越大,人数也慢慢增多,排演了两出大戏——《白毛女》和《沙家浜》,八大样板戏中的两个。要知道那个时候,八大样板戏虽然包揽全部舞台、全部广播,但是在农村里,谁也没有看过完整的一出戏,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看过。剧本是没有的,要靠自己编,而且《白毛女》是芭蕾舞剧,没有台词,我们不可能去排芭蕾舞,于是就自己填歌词、编对白,以当地的戏剧形式演出。十几个人的宣传队居然能完完整整地演出两部大戏,名气自然大振,在本大队演出了,还到其他大队演出,走一处热闹一处,轰动一处。

宣传队的台柱子自然是知青,但是男主角却一直是三队的余米发。他长相端庄,在台上一举一动都有模有样,因此郭建光、大春这些英雄形象都是由他扮演。他特别爱好演戏,空余时间,他总是一个人躲在旁边,反复琢磨剧中人的动作。后来宣传队解散了,他还经常晚上来我们这里坐坐,回忆演戏时的情景,显出很向往的神情。

我们宣传队也出了几个“人才”,有一个叫邓建国的,小名叫喜儿,在宣传队里只是打打杂,演演《沙家浜》里的日本兵而已,但是口才特别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与我们知青交往密切,又学了不少新词,更增添了他讲话的趣味性和煽动性。他后来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积极分子,入党提了干,后来竟官至县旅游局局长。宣传队的邓志华和一小队的徐学宝,也后来入党提干成为国家干部。

还有一个打鼓的叫邓建明,鼓打得实在是好,双手舞锤,左右开弓,气势磅礴。知青回家探亲时,大队专门托我们买回一只大鼓,谁知在一次演出时,他一时兴起,用力过大,一下把鼓皮打破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吓得哭起来,直到国庆节我回城时将坏鼓换了一个新鼓回来他才释怀。

宣传队办得很红火,队上的人却有了意见,因为在宣传队的队员也是要记工分的,这工分都要摊到各个小队,时间一长,自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于是一到开春时,宣传队就解散,队员还是各回各队干农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纪慎言 2013-9-6 15:53
特殊时期的实在事儿,写的少了点,不大过瘾。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