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英国《卫报》发布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两则报道一出,舆论随之哗然。7日,在加州圣何塞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回应,公开承认该计划。他强调说,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 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该项目并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据爆料人——前美国中情局雇员斯诺登称,以“棱镜”为代表的秘密情报项目涉及美国政府对全球电话和互联网用户进行数据监视和情报搜集。被监控的国家不仅有美国的“敌人”和对手,还有传统盟友和战略伙伴。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全球信息安全响起了警钟。 “棱镜”为何令人恐惧 “棱镜门”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的越界行为,也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造成伤害。一个国家对本国内部的情报收集工作是其内政事务,相关的涉法问题可以通过本国的法律渠道进行解决。但如果这种情报工作指向别国及其公民,就应当受到国际法律规范和相关国家法律的制约。 电脑和互联网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这种绝对的技术优势加上法律层面的漏洞,使得网络战已然成为美国在全球领域纵横捭阖的一把利器。国家安全问题纵然重要,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借“安全”之名,行“偷窥一切”的绝对权力。依靠自身优势越界获取他国公民信息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国的国家主权,也损害了自身“美式民主法治国”的形象。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全新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里,没有网络安全的保障,国家就没有安全的屏障。随着“棱镜门”事件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审视本国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问题。保障信息安全是事关大局的战略性问题,关乎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 “棱镜门”引发安全意识 据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此类行动则数以百计,主要是攻击网络中枢。美国政府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长达4年,攻击了中国大学、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等数百个目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安全威胁,我国亟须完善自主可控的国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紧跟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化保护和监督管理,落实等级保护相关措施。同时,鼓励和扶持民族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保障国家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把中国的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家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海上、空中,更来自网络。”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表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的问题,需要学术界和各方面积极研究。” 此外,由于国际网络规则和秩序由美国创制,互联网被一家垄断的严重缺陷也暴露于众,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订有规则、有执行、有监督的国际网络管理法,建立国际网络监管制度,这才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