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山东首次取消二胎生育间隔,浙江超1岁幼儿办出生证需亲子鉴定,武汉拟规定“未婚妈妈”缴纳社会抚养费……近期,几个与人口出生相关的新政纷纷亮相。 然而,这些新政却引发不少议论。 “地方版”计生政策释放新信息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近日,个别地方计生新政的出现,让人们关注到它的新信息。 25年来,山东首次取消二胎生育间隔,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夫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第二胎生育时间。对此,山东省立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李长忠指出,孕妇年龄大了,胎儿畸形率就会增加,还会增加流产率,从而导致人口生养成本增加。此前,上海、海南等十多个省份已经取消这一规定,这有利于维护群众的生育权益,也有利于妇女的健康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行政执法成本。 武汉计生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有值得肯定的亮点,如全文没有“强制终止妊娠”“必须绝育”等字眼,明确加大对独生子女的优待奖励和对失独子女家庭的保障力度等。专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人口状况不同,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可生育第二胎、取消二胎生育间隔……30年来,我国各地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政策,折射出我国人口政策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新趋势。这也正是此次地方新政得到认同的原因。 “出生新政”引发争议 武汉计生新规征求意见中有一条规定,“未婚生育且不能提供对方有效证明的;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生育子女的”,要缴纳一定额度的社会抚养费。 征求意见稿一出便引发争议,有人支持遏制“小三”;有人认为新规让违法成本具体化,可能助长婚外生育;有人则担心这可能导致堕胎、弃婴现象增多。 备受争议的还有去年生效但近日才进入执行时间的浙江省“出生证”规定:新生儿出生超一年,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须提供亲子鉴定证明。 对这一政策的手段和目的,人们均表质疑:到底是为了防范人口拐卖还是为防超生?强制的亲子鉴定如何才能不伤害当事人隐私?“被鉴定”却需百姓买单?打拐是政府的事,不应该把这个责任落到家庭头上,实行亲子鉴定,直接把一些家庭隐私暴露出来。逾期不办理出生证明的多数都是计划外的孩子,而且进行亲子鉴定费用不低,都需要家庭承担,这完全是部门利益作祟。受访专家表示,越位去捡芝麻,是这些条款遭遇争议的原因。 公共决策如何寻求“最大公约数” 与出生相关的系列政策,是涉及每个家庭的社会公共政策。其制定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而不是找麻烦。受访专家指出,部分地方“出生新政”遭遇舆论谴责,对政府部门而言至少有三点启示: 政府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听取群众意见,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利。政府决策应有科学评估,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政策,还需要有科学研究的基础。 相关政策还应有针对性,应抓职责范围的主要矛盾。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角色身份和界线,该做什么。 计生部门需要做的事很多。例如全国现有数百万妇女更年期后肚子里还留着避孕环,计生部门称不属于其服务对象,这笔费用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这批妇女的健康权益谁来保障? 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卫生部和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组建成了新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表示,改革后的新部门在人口计生政策方面更应注重职能转变,逐渐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更加注重服务关怀,要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所有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