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程磊 蒲长廷 摄/记者 郭谦
“玩”做主 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放弃学校开辟“桃花源”式教育,家长自己教孩子……目前,网上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已有北京等地的20多个分站点。 对此,家长坦言实属无奈,只因不希望子女重复灌输模式,只好去摸索一条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记者了解到,家长有钱、有闲、有高学历,是在家上学的大前提。在“袖珍”课堂上,孩子能说能唱,以玩为主。 记者发现 家长在“群”里分享课程资源 记者在网上查到多个“在家上学联盟”QQ群。记者以家长身份申请加入,群主很快回复:此群已满,可申请加入“在家上学联盟二”群。 此群有家长共365人,时常交流心得、讨论课程设置、分享师资和课件资源,寻找在家上学的同龄孩子建立学习小组。 “我们追求不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心中的“世外桃源”,“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联盟中“在家上学”的占三成 据统计,目前“在家上学联盟”已有7000多会员,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南昌、成都、广东、浙江等地。 该网站创办者徐雪金透露,会员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有2000多人,占近三成,其余还有选择私塾的。 多数会员是抱着观望态度加入的,并不是真的想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当然,也有不少家长不愿对外展示自己,在家上学的孩子应该远超过联盟的会员数。 实地探访 一位名叫张乔峰的家长因毕业于北大、放弃30万年薪的工作、让6岁的儿子退学,以及自己辞职在家教子、开设家庭学校而在网上被热议。记者来到这个袖珍小学校,体验了一把在家上学。 “嘴上羡慕,但不敢送孩子来” 记者一早来到位于回龙观的这个袖珍小学校,这是一个80平方米的两居室,张乔峰和3个孩子住在这里。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另外两个是家长主动找上门的。客厅被改造成教室和活动室。 张乔峰告诉记者:“邻居们都知道我在家给孩子们上学,嘴上都很羡慕,但不敢送他们的孩子来。” 这个课堂能说能唱 以玩为主 上午9点多,张乔峰开始给孩子们上数学课。这个学期的课程讲完了,已经进入复习阶段,每个孩子的任务是完成20道习题。孩子们边做题边交流,约40分钟后完成,张乔峰开始细心批改。错在哪里,一一讲解。 第二节是英语课。一边播放光盘教材,张乔峰一边讲解单词。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跟着教材边念边唱,就像一起在做游戏。 语文课上,张乔峰带着孩子们读自选教材课文。其间,孩子们不时地对生字的意思、作者的背景及文章写得好不好发问,4个人一起寻找答案解答。 一上午,孩子们也没有被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记者粗算了一下,相比学校里的上课时间,这里也就占20%。剩下的时间主要是进行体育活动和做一些教辅书中的游戏。同时,还安排了音乐、美术、书法、足球、手工等课程,可以说,这个课堂主要以玩为主。 对话家长 不吃“免费午餐” 我有更好的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为什么决定在家教孩子? 张乔峰(以下简称张):四个月前孩子报名上小学,后来发现孩子总是吃不好、情绪不高,每次回家都蔫蔫的,完全没了上学前对学校的期盼。孩子说老师管得太严,课外活动也少。看孩子上学痛苦,于是就决定在家上学,让孩子接受更合适的教育。打个比喻,义务教育就像国家给的免费午餐,怕你饿着。但我有更好的,可以吃自己的这份,不用国家给我。 大量时间可以玩、做课外活动 FW:你的方式好像不是上课而是在玩,孩子能学到足够的知识吗? 张: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我这里的3个七八岁的孩子,三四个月就可以达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知识难度并不高。而且我上课效率高,当堂讲的内容当堂就出题练习,孩子掌握很快,不用留作业。剩下的大量时间就可以玩、做课外活动了,还可以带他们阅读、培养情操、认识社会。而现实中很多孩子没时间阅读,只是在应付学科。 FW:你用什么教材教孩子? 张:我用的教材有国内的、国外的,还有台湾的,可以多角度熟悉一个知识点,孩子对没见过的形式也很感兴趣。 FW:为记牢知识点,你让孩子大量做题吗? 张:做习题不是越多越好,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知识点掌握了,过多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孩子厌烦,一旦厌学很难改回来。掌握知识点后做错题只是马虎的问题,不是做100道题能解决的。 每个孩子交6万元 只是保本 FW:其他孩子来你这儿上学收费吗? 张:两位家长认为我的教育理念好,经考察就把孩子送我这儿来了。孩子在这里是整年托管,每个孩子的费用是每年6万,包括房租、饭费、教材教具的购置,及孩子参加兴趣班、游园等活动的费用。 FW: 这些钱是否有结余?未来是否扩大招生? 张:目前的费用对我来说只能是保本,而我自己的花销基本是吃老本。我并不想为了挣钱影响教育质量,不会拿孩子的成长开玩笑,因此我不会多招生,上限是8个。 孩子们随时可进入体制内学校 FW:如果孩子以后想回学校,是否有困难? 张:我自己的孩子,不用考虑这个。对于其他孩子,我可以让他们随时进入体制内学校,无非就是学籍问题。我刚和一个私立学校达成协议,保留孩子的学籍,该交的费用一分不少。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孩子都可以参加,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在家接受教育。孩子也会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等,成绩计入学籍。 实际上,我的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已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在学校里的孩子之上。 “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FW:你这种教育方式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张:3个孩子就是一个小社会,他们的沟通能力很好。我还带他们去参加课外兴趣班、俱乐部体育活动,和更多孩子接触。 FW:你认为你的教育方式值得推广吗? 张:这是种尝试,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在家上学需要几个条件,家长至少是高等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对孩子的日常活动能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有经济基础及充足的时间。 各方交锋 有钱有闲有高学历是大前提 记者采访多个“在家上学”家庭发现,除了经济要有保障外,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更高。先决条件是家长得有钱、有闲、有高学历。光自己拥有较高学历背景还不够,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 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起码有一名家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或为自由职业者,有时间待在家里。如有些家庭有的是私营业主,有的是教师,也有“海归”。只有很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优势及适合什么,且自己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和科学的理念,孩子才适合在家上学。 不提倡在家上学 学校不可替代 海淀教委小教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听说过体制外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易造成两种教育内容进度的脱节,也违反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因此,不提倡在家上学。同时,回到体制内需有学籍保证。如果这些体制外教育下的孩子需要升学,得具备学籍证明,而学籍只能在小学阶段建立,否则行不通。 “在家上学”可借鉴但不具模仿性,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很大,成功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遍性。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认为,毕竟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人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过程,对于多数孩子还是适用的。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脱离了社会化的过程,缺少同伴交流和集体生活的体验,可能对孩子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哪怕在家上学的家庭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家长通过课外教育来弥补学校的不足是可行的,但想要完全替代现行教育模式是需要商榷的。 打破单一选拔 在家上学应立法保障 “在目前的体制下,把孩子当‘实验品’存在很大风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熊丙奇表示,“在家上学”在我国还属灰色地带,未做出明确界定。针对“在家上学”的需求,我国应修订《义务教育法》,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父母的教学资格、在家上学的质量监督等进行明确,避免由此催生非法办学和适龄儿童辍学。 “现在‘在家上学’急需立法保障,给其明确的定性,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熊丙奇建议,推动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现在单一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为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提供多元的选择。据保守估计,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目前美国“在家上学”儿童已达200多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