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全面爆发一年后的1938年7月,为阻击日寇于黄河东岸,国军著名将领孙蔚如亲率3万余“陕军”开赴黄河东中条山抗日。历时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约有2.1万将士为国捐躯,其中多为陕籍。 1998年始,西安灞桥区农民作家张君祥18次自费赴山西运城一带,探寻中条山抗战史,采访、收集、整理孙蔚如将军率“陕军”抗击日寇史实,与人合著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整理出一份多达2000人的民间版《中条山抗战阵亡将士名单》。张君祥揭开的是段曾被尘封的历史。随着这段悲壮往事的重见天日,他发现,残酷战场上牺牲的众多中国士兵成了无名英雄,没有尸骨、没有墓冢,甚至不知葬身何处。而在他们的陕西家乡,许多父母临终也没盼来儿子的半点音信。《立马中条》出版后,张君祥将调查重点转移到对无名英雄的关注。他希望有生之年整理出一本《中条山抗战阵亡将士名单》。 叔父的下落成为他寻访的起点 1938年,张君祥两岁。听大人讲,那年春天,西安市灞桥区南牛寺村一带像过节一样。时任国民革命军31军团军团长的孙蔚如要率领部队开赴黄河对岸中条山一带阻击进犯日军。孙蔚如是灞桥豁口村人,和南牛寺村相邻。听说孙将军去打日寇,南牛寺村的青年学生纷纷弃学入伍,奔赴前线,其中就有张君祥时年18岁的叔父张景良。 长相白净的张景良其时是西安树人学校学生。张君祥当年有八位亲属去了中条山,回来六个。三舅王文喜是177师炮兵营的排长,日本飞机来阵地轰炸,为保护火炮,王文喜和战士用机枪打敌机,将其吸引过来。结果大炮保护下来,三舅等人却被敌机炸得血肉横飞,全部遇难。叔父张景良则至今无任何音信。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君祥曾偷偷问和叔父一起去中条山的八爷张翔生,最后一次见叔父张景良在啥地方。八爷悄悄告诉他,是在前线剧团舞台上,张景良当时是宣传队演员。张君祥就此暗暗发誓,一定要去山西搞清叔父张景良的下落,对祖上有个交代。 没过几年,张君祥到三原县工作。单位做饭的河南人龚师傅听说他是灞桥人,常给他讲孙蔚如中条山带兵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龚师傅当年在中条山前线给孙蔚如将军当过伙夫! 南牛寺村与豁口村相邻,两村多数人家沾亲带故。辈分上张君祥应称孙蔚如外爷。张君祥曾两次近距离接触孙蔚如。一次是1943年孙母过大寿,一次是抗战胜利孙蔚如回灞桥葬母。 创作需要让他广泛接触老兵在南牛寺乃至灞桥区,张君祥是有名气的文化人。尽管只读过三年小学,后天历练让这位农民和文学结下深厚渊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种地务农,兼任西安几家媒体通讯员,业余时间还搞创作。有多部戏剧被搬上舞台,颇有反响。 1996年,花甲之年的张君祥萌生把“中条山保卫战”写成剧本搬上舞台的念头。做足案头准备,张君祥的创作从走访老兵开始。 他先找本家七爷张福田。从七爷口中,他第一次知道叔父张景良所在部队番号是第四集团军96军。叔父先在宣传队当演员,后被分配到177师工兵营。张福田掰着手指头介绍,当年追随孙将军去中条山的“陕军”,灞桥一带以孙蔚如将军所在的豁口村人数最多,还有洪庆田王村、赵庄村,新筑于家村等,仅灞桥周边就有500余人。 张君祥走访豁口村的孙修。孙修曾是独立46旅译电员,“六六战役”部队被日军冲散,跳进黄河才逃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孙修听明白张君祥来意,先用小木棍在地上画了平陆县地形图,然后给张君祥讲述当年战事。 这是张君祥首次全面系统了解到孙蔚如部队在中条山三年时间的战斗历程。临别,孙修给他介绍一位叫乔立明的老兵。乔立明又推荐他找柳巷村的赵志杰,说他“西安事变”时下过西安宪兵队的枪,中条山抗战时是连长。张君祥怎么也没想到,常在路上碰见的高个子、经常戴顶草帽的白胡子老者竟是中条山保卫战幸存的连长。 找到赵家,88岁的赵志杰和老伴在地里种菜。看到老两口日子拮据,同行者不解。“没有子女吗?”老伴叹口气,“哪来子女啊!头天结婚,第二天一早他就跟部队跑了,十年后才回来”。赵志杰在“中条山保卫战”中负伤,从此丧失生育能力。 数天后,经张君祥引见,居住西安市区另两位当年赵志杰同一部队的老兵来到赵家。六十多年没见面的三位老者话未出口,先抱头大哭,“我以为你们没回得来!”“我们也以为你早不在了!” “陕西冷娃”是我们的大恩人! 1998年11月,张君祥和荀通海第一次赴中条山实地探访。 在平陆县城,张君祥遇到徐元奎老人。听说他们专为“陕军”而来,老人说我带你们去见位“陕军”后人,他大(父亲)叫孙望棠。 两人大惊,以为遇到孙蔚如本家。孙蔚如字树棠,哥哥叫孙绍棠。找到孙望棠后人孙有娃,才知孙望棠是丹凤龙驹寨人,原是17师某团机枪手,“六六战役”负重伤,昏迷在尸体堆。当地百姓掩埋尸体时发现他活着,一位老人将他抬回家,精心照料8个月,孙望棠活了过来。因身体有伤无法追随部队,加之救命老人仅有一女,遂将孙望棠收做上门女婿,入籍平陆,于上世纪70年代去世。 2000年春,张君祥从当地一份资料上看到有关“后死碑”记载,遂和荀通海赶往山西平陆县西郑村。一路上,两人就为啥叫“后死碑”争论了半天。查看碑文知道,这尊“后死碑”是1939年“六六战役”中,96军的张雨亭营长为阵亡的28位陕籍烈士立的碑。28位烈士的姓名、年龄、军衔、籍贯等均铭刻于石碑两侧。 就在张君祥等蹲在石碑前誊抄碑文时,村里走来一男一女两位老者,主动为他们介绍“后死碑”。他们这才知道,“后死碑”是当年后牺牲的军人给先牺牲的军人立的。刚把碑立完,立碑人牺牲了。“后死碑”就这样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叫开了。 多次山西走访,张君祥采访了近百名80岁以上的战争亲历者。每每谈及艰苦卓绝的“中条山保卫战”,老人们老泪纵横,对孙蔚如率领的“陕军”连竖大拇指,说:“‘陕西冷娃’是我们的大恩人!” 一周后,张君祥兴冲冲跑去给孙修汇报寻访收获,迎接他的是满院子的花圈。 1998年至今,张君祥18次奔赴中条山,搜集、整理“陕军”资料和战史,整理出一份2000多名陕籍军人的“英雄名录”。既有牺牲的,也有上了战场再无音信的,仅有小部分健在的。 “我大说陕西人是我家亲戚,这苹果不要钱!” 2007年9月,张君祥第13次到山西寻找“陕军”征战踪迹。 芮城县北依中条山,南邻黄河。1938年秋到1940年春的“中条山保卫战”主战场就在这一带黄河岸边。9月的晋西南炎热依旧,张君祥一行在东道村的路边休息。一位50多岁的当地妇女听说他们是陕西人,挎了笼苹果分给大家吃。 张君祥不解,随口问:苹果多少钱一斤?妇女答:“我大(父亲)说陕西人是我家亲戚,这苹果不要钱!”妇女的话让张君祥更奇怪,忙追问:“你们家和陕西人是咋个亲戚?” 妇女给众人娓娓道来:“抗战时一个割麦季节,日本鬼子从运城打来,和陕西兵在陌南镇打了几天几夜,日本人枪炮硬,打死好多中国兵,尸体摆得压垒垒……后来鬼子追到河岸,包围了很多中国兵,都是陕西年轻娃。这些陕西娃子弹打完,无路可退就砸了枪,一个接一个跳下了黄河。跳河时有的人骂鬼子,有的人还唱着戏词……”说到这里,妇女自己先哭了。哭毕,妇女继续:“鬼子撤离,村民跑去黄河滩打捞中国兵尸体,我大发现一个躺在草窝里的战士还活着,就把他救活送到部队。我大在时常给我讲这事,让我记牢,说陕西兵是为保卫咱家乡牺牲的。” 妇女声泪俱下的叙述让张君祥预感到一定会有大收获,他追问:你知道那兵娃子名字吗?是啥地方人?妇女肯定地说:“我大说是陕西武功人,姓陈,名字记不清了!”妇女话音刚落,张君祥呼地从地上站起。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对上号了!对上号了!”看到众人和妇女不解的目光,张君祥发现新大陆般给大家介绍,被山西老乡救活的兵叫陈志清,“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幸存者,96军177师1059团副连长,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乡东卜村人(新中国成立前隶属武功),他儿子叫陈忠岳!按照陈忠岳叙述,他父亲从悬崖跳黄河落入一处长满杂草的泥潭,多亏当地老乡救助才返回部队。他父亲上世纪90年代去世。送苹果的山西妇女叫杨春生,她已去世的父亲叫杨继周。2008年8月,陈忠岳及家人带着父亲生前夙愿奔赴山西芮城陌南镇,在杨继周坟前长跪不起,代父谢恩。 “哥啊,我找了70年,终于找到了你的下落。” 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出版后,张君祥越来越意识到中条山的故事远不是几本书所能承载。此前为完成《立马中条》,他到陕西省档案馆、南京第二档案馆查阅过大量文献资料。2004年开始,张君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帮“陕军”后人寻找先辈下落,帮助一些牺牲者后人为给先辈追认“革命烈士”而奔波。2008年腊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两个年轻人搀扶下找到张君祥家。老人叫王义民,时年86岁,是长安区王曲马厂村人,特来寻找哥哥王致民。 “我哥1938年上中条山打日本,中途只给家里来过一封信,我已寻找等候70年了,没有消息!”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张君祥安慰老人,你哥应该是在血战永济战斗中牺牲的,我给你找资料。“资料”是份复印的碑文,全称为“陕西省警备一旅一团团长张剑平为306位烈士纪念”。碑文第五行,王致民名列其中。看到哥哥名字,86岁的老人失声痛哭。“哥啊,我找了70年,终于找到了你的下落。”2009年4月,王致民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些年,张君祥帮助80多位“陕军”亲属确认了先辈在中条山牺牲的准确信息,其中至少15人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张君祥帮助“陕军”“魂归故里”消息传出,有天,一位老太太电话邀请他,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说1938年部队开赴中条山不久,孙蔚如夫人李定荫组织青年女学生下乡代抗战将士家属写信。当时她18岁,正在西安女师读书。当年书信采用抗战将士家人口述,女学生执笔记录。其中一封母亲给儿子的信这样写:儿啊,咱乡里人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男娃家嘛,只有上了战场才能分出是烈马还是蔫骡子。你可不敢给咱趴下,叫当妈的在乡党面前抬不起头!别操心妈,妈好着哩。等你打完鬼子,妈天天给你做油泼辣子面…… 读着被珍藏了70多年的书信,张君祥落泪了。他突然有种强烈感觉,他多希望书信里有一封是自己祖母当年写给叔父张景良的啊。 附:张君祥为《立马中条》所作主题歌 秦晋儿女歌 秦晋我家乡, 黄河我母亲。 秦晋之好成古训, 一衣带水到如今。 一母胞兄弟, 一族姊妹亲。 中华好儿女, 炎黄孝子孙。 誓雪国耻保疆土, 冲锋陷阵杀敌人。 秦晋我家乡, 黄河我母亲。 一河两岸唇齿依, 隔河相望一家亲。 男儿多豪情, 女儿多坚贞。 同仇打东洋, 民族见精神。 赴汤蹈火向前进, 立马中条杀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