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的1972年4月下旬,陈云回京,过着“一天打鱼一天晒网”的生活。在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陈云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文革”后:扔出五颗重磅炸弹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领导核心成员中,没有陈云,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以至候补委员的名单中,也没有陈云。其实那是由于陈云从1962年以来称病,在人们印象中,他已年老多病,该是担任荣誉性职务的时候了——虽说陈云比邓小平还小1岁。 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社论,强调实事求是,对两个“凡是”进行了批判。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历时36天的工作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沉默已久的陈云,作了两次重要发言,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11月12日,陈云在东北组作了第一次发言。陈云说:“华主席说,对于那些在揭批‘四人帮’运动中遗留的问题,应由有关机关进行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我认为这是很对的。但是,对有些遗留的问题,影响大或者涉及面广的问题,是需要中央考虑和作出决定的。对此,中央应该给予考虑和决定。” 陈云指出,“文革”中震动全国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一案应予平反。此言即出,一下子引起全会关注。他提出要把“文革”大案——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翻过来,是因为他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7年,深知这一案件内情,有着亲自的调查,所以他非常坚决地提出为他们所谓的“叛徒”问题进行平反。接着,陈云又对“文革”中的大案——陶铸以及王鹤寿案件,提出尖锐的意见,为彭德怀冤案提出平反;又提及了最敏感的话题——“天安门事件”,认为应予以平反:“关于‘天安门事件’,现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来了,而且又出了话剧《于无声处》,广播电台也广播了天安门的革命诗词。这是北京几百万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群众运动,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同样的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 最后,陈云还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康生必须批判。须知,康生在1975年病死时,当时的讣告中给他戴上三顶“光辉的桂冠”,即“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光荣的反修战士”。 陈云最后用这么一句话结束发言:“华主席讲话中要我们畅所欲言,我提出以上六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陈云的发言,人称“爆炸性发言”。他话虽不多,却扔出了五颗重磅炸弹,每一颗都准确地命中了目标。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陈云的发言,可谓“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其实,倘若从1962年算起,他已经保持沉默14年了——除了1977年3月他为了支持邓小平复出作了一次书面发言。 不过,陈云的发言差点遭到半途而废的命运。会后,华国锋来到陈云家,与陈云谈话至深夜。华国锋要求陈云收回两条意见,即“天安门事件”和支持邓小平复出。华国锋说,如果陈云收回这两条意见,可以在会议简报上刊登他的发言。陈云当即表示不同意收回,如果要删去这两条意见,宁可在会议简报上“开天窗”。华国锋很是无奈,陈云的发言最终在大会简报上 登出。 翌日,11月13日,各组都对陈云的讲话作出了强烈反响。胡耀邦在西北组发言说:“我赞成把‘文革’中遗留的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搞清楚。这些大是大非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安定团结,关系到实事求是作风,关系到拥护毛主席的旗帜。”11月27日,聂荣臻在华北组发言说:“关于案件问题,陈云在这次会上首先提出来,我很同意。这类问题涉及面相当广,各省都有一些,如武汉的‘百万雄师’、四川的‘产业军’,等等。”陈云接着插话:“这些问题不解决,党内党外很不得人心。” 鉴于陈云发言反响强烈,得到众多的与会者支持,11月25日,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表态接受了陈云提出的意见。其中,尤其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就在中共中央会议结束后的第3天,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由于已经有了长达36天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只开了5天,至12月22日便结束了。这次大会曾被誉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邓小平的提议下,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委员、常委,并出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