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别策划 【编者按】 他们虽已脱下军装,军人的血液仍在流淌;他们虽离开了工作岗位,却依然用军人的坚毅、刚强、勇敢和担当,展示着“部队铸军魂,社会谱新篇”的夕阳风采。
军人奉献岂止在战场 沂蒙老兵力铸中国梦 山东·李金陵 何子芳 82岁的张秀岳,是山东省一位沂蒙老兵,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离休后,他将抢救沂蒙红色革命文化史料、收集和编纂《沂蒙之光》丛书、组建“沂蒙将帅文化公园”作为自己的梦想,20多年来,呕心沥血,笔耕不辍,谱写了晚霞红似火的生命华章。 十万征程成就“文化资料库” 作为沂蒙老兵,张秀岳深爱着这方热土,因为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曾经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有用乳汁救治伤员的“沂蒙红嫂”,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这种伟大的沂蒙精神至今仍激荡在沂蒙大地上。 张秀岳就是这样的一位沂蒙赤子,他一离休就确定了自己的晚年奋斗目标:编辑《沂蒙之光》丛书。但编书要搜集、占有充分的资料,而当年曾在沂蒙战斗生活过的老同志现今分散在全国各地,如果仅靠邮寄一封征集信或刊登征集资料启事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亲自登门拜访,竭诚索求,才可能把所需资料及文物搞到手。张秀岳离休时月收入仅有55元,老伴是家庭妇女,他做通老伴的思想工作,将离休安家费2300元和积攒建房的3000元作为差旅费,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征途。每次外出,为节省开支,他尽量搭货车,住便宜的小旅店,有时干脆睡在候车室的长椅上。吃饭能省就省,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方便面是他的常备食品。当时,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没有调料,他就花几角钱买包虾皮或买几分钱的韭菜当调料。1988年8月,他在济南转车去北京,挤车时左小腿不慎摔伤化脓感染,但为了完成预期的采访计划,他还是一瘸一拐地走上了北京的街头。那次摔伤近一个月才痊愈。面对他的执著,有人不解:“整天在外背着个水壶当流浪汉,花钱买罪受,你到底要干什么?”张秀岳告诉他:“战争年代,那么多的沂蒙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今天活得好好的,这点罪算什么?为了沂蒙历史的光辉再现,值!” 就这样,从茫茫冰雪的北国,到草木葳蕤的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都留下了张秀岳的足迹。8年里,他行程10万余里,寻访了300多名革命老同志,搜集历史照片2000余张,抢救将军、老领导及文化名人的墨迹400多幅,收录革命诗词2000余首,汇集老画家描绘沂蒙的美术作品1000余幅,还有各种有关沂蒙革命历史文化的报刊、回忆录、传记、专著等资料5000余册。如今,翔实的史料,已汇成了极具价值的“沂蒙革命文化资料库”。 六部丛书堪称红色文化宝典 面对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如何让这些“金子”散发出最美的光芒,张秀岳又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编书历程。 靠着内心执著的信念,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于1991年出版了大型精美图册《沂蒙之光》丛书之一《沂蒙革命战争摄影集》,向建党70周年献礼。又一个5年过去了,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重点书目,他推出了《沂蒙之光》丛书之二《沂蒙之光墨迹选》。该书特意收编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江泽民、李鹏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专为沂蒙老区的题词以及曾在沂蒙老区战斗过的党政军负责人、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墨迹306幅。这些光照千秋、情系沂蒙的翰墨书宝,既含有政治意义,又有宝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沂蒙之光诗词选》和《沂蒙之光歌曲选》是他随后推出的两部具有重大价值的图书。为向建国55周年献礼,他再次出版丛书之五《沂蒙之光画典》。他编著的《英雄孟良崮》一书作为系列丛书第六部,以丰富的历史照片,全景式再现了战役壮烈情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开国将军张至锈在《序》中说:“当年参战的小战士张秀岳同志,如今不顾年老体弱,克服种种困难,编出了这部大型纪念画册,令人感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在济南亲切接见了张秀岳,并欣然为《沂蒙之光诗词选》作序。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曾三次接见他,并为他题词“老当益壮,晚节花香”。 如今,《沂蒙之光》丛书已编辑出版6部图书,在文化艺术界引起一股红色热潮,被誉为宣传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宝典”。这位“沂蒙老兵”的名字也不胫而走,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沂蒙精神的实践者、体现者和传播者”等荣誉称号。 八十高龄构想“将帅文化” 临沂,战争年代曾是山东解放区首府,被誉为“华东延安”。1600多位开国将帅中有429位曾在此战斗、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沂蒙人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殚精竭虑。 鉴于此,张秀岳认为,将帅是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群体,他们身上浓缩了革命战争艰苦历程的血火传奇,闪耀着革命先驱的人性光辉。将帅们的诗词书画、回忆录、军事论文、研究专著等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为老百姓喜爱的“将帅文化”。为此,他提出建设“沂蒙将帅文化公园”的构想:以爱党爱军为主题,以将帅风范为主线,以红色文化为内容,建一座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让沂蒙红色革命精神永放光辉,将临沂打造成革命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实现了《沂蒙之光》丛书第一个梦想的张秀岳,又满情希冀地踏上第二个梦想的征程——建设“沂蒙将帅文化公园”。他正如诗人臧克家诗中所言: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天津老军人打造和谐社区 天津·骆 莹 在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解放路社区,年逾八旬的赵章义知名度很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22岁的他曾作为第一批志愿军赴朝作战。1983年退休后,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时刻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他看到现今社区环境变美了,体育设施健全了,但方便居民的修车点减少了,便拾起修自行车的老本行,每天一大早就到社区为过往的居民免费修车。 开始,居民都不相信,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还有这种好事?但得到证实后,前往修车的人络绎不绝。时间长了,大家过意不去,非要给修车钱,赵章义执意不要,最终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他才勉强收点零件钱。此后,他的修车点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小修、打气不收钱,大修只收零件钱。赵章义修车手艺特棒,车哪儿有毛病,车主甭说,他骑上车走一圈全知道:前后轴怪响,是轴碗缺油或珠子碎了;脚蹬子打空转或蹬着费劲,是飞轮磨损太厉害或链子松了;闸不灵刹不住车,毛病不是出在闸线上就是轮子“聋”了,问题不大,他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工夫就能解决;需要扒胎换新的、拆车换零件的,搁半天到时来推就行。 “赵大爷,来串门的亲戚自行车链子断了,您老受累给看看。”“下楼等着吧,我这就去。”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事。 “赵爷爷,我的车不知啥毛病,不好骑。这两天我正好出差,车放您这儿了。”“撂那吧,一会儿我全拆了,给车彻底保养一回。车跟人一样,不能光使唤不休息。等你回来,保证骑着跟新的一样。”这是常有的事。 “赵师傅,我刚在别地换的内胎,没三天又放‘炮’了。”“换的肯定是便宜胎,让人糊弄了。生气没用,记着下次不去就行了。搁这吧,先骑我的车走,我给你换个新的,保你骑半个月不用打气。”这是素不相识的商贩找上门的事。 老人的每次热情服务,都让修车居民的心暖暖的。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刺骨,他义务修车从未间断过。最难捱的时候莫过于三九寒天,人们个个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可是他为了不耽误居民用车,仍坚持将手伸进冰冷的水盆中检查车胎漏气情况。就这样,为了方便群众,赵章义老人一干就是20多年。 赵章义闲暇时喜欢钓鱼,2005年夏天,途经海河赤峰桥时,忽听有人高呼“救命”,闻声跑过去,见两名儿童正在两米多深的河中挣扎,情况万分危急,他不容细想,一头扎进水里,迅速游到河中心,托起落水儿童就往岸边游。围观群众找来鱼竿,配合着将落水儿童拉上来。上岸后,他把落水儿童交给其家人后,便悄然离去。但他救人的消息还是很快在解放路社区传开,有人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不顾一切地跳到水里救人呢?”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曾是一个军人。”短短一句话,足以让每一个得知此事的人感动。 居民李珍是本社区的孤老户,已经90岁高龄了,身边无儿无女,行动不便,生活困难。赵章义主动与老伴承担起照顾李珍老人的重担。每天早晨6点,他和老伴就已经做好了早点,送到老人家;如果老人生病了,他和老伴就送她去医院看病输液,晚上老伴还会留在老人家中照顾,直到她的病完全康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6年过去了,李珍老人已经成为赵章义家的一分子,三个老人,其乐融融。 张瑞是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初来这个陌生城市时,一家三口找不到合适的住处,赵章义联系附近居民一起帮他找租房屋。平时,他也把张瑞一家当自己人对待,见其生活不富裕,就掏出养老钱为张瑞的孩子买学习用品。逢年过节,也把他们一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共庆佳节,让外来人口感受到天津人的热情和厚道。 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赵章义,一如既往地服务在为居民修车的“岗位”上。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还是那淡淡的一句话:“因为我曾是军人。”朴实的话语,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军人的光辉和高尚的品德。 安徽老战士传播红色经典 安徽·戴履先 又是这位老人,身着黄军装,脚穿解放鞋,手提黄帆布包,径直走进县关工委办公室,汇报到外地宣讲的情况。他就是安徽省南陵县何湾镇关工委副主任、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红色经典宣传员何志城。 何志城是1950年参军入伍的老战士,曾三次立功。他宣讲“红色经典”始于1974年。那年,他到江西省南昌市出差,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再次被革命先烈英勇奋战、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所震撼,当即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今后的设想:烈士事迹瞻仰,先人为我命丧。江山来之何易,宣讲奔波他乡。为此,他在那之后一连6天,早早等候在纪念堂大门口,进去后便痴迷地抄写革命烈士事迹。一位讲解员问他为何如此认真?他说:“江西省在战争年代牺牲烈士25万多人,烈士家属65万多人,有的全家惨遭杀害,有的烈士倒下连姓和名都没留下,先烈的献身精神感动了我,更激励着我。我要把革命烈士为革命捐躯的事迹,向广大青少年宣传,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讲解员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赠送他一册《英烈谱》。他如获至宝,回家后潜心阅读、领会,精心整理,完成了约1.5万字的演讲稿。 接下来,他携带讲稿和18张10寸的烈士照片,到一所小学进行宣讲。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文化程度不高,演讲时只能照本宣科,而且他的方言较重,学生反映有些话听不懂。他没有泄气,回去后特意买了一台小收音机,随身携带,坚持早、晚或有空时打开收听,边听边一句句地跟着学说普通话。为了熟悉讲稿,他走路背、坐车背、晚上睡觉前背,还精心设计动作,反复演练,以增强宣讲时的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再次登上学校讲台时,不仅能脱稿讲,而且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看到学生个个表情凝重,晶莹的泪珠从他们的脸颊滑落,他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接下来,他又自费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等地,一待就是十多天。参观、抄录、思考,走访当地老革命,咨询陵园工作人员,形成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宣讲材料。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宣讲革命先烈事迹的漫漫征程。 36年的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85年9月,他第一次到北京宣讲时,联系了18所中小学,结果只有5所学校同意他宣讲。其他学校不是以为他借宣讲搞“推销”,就是把他当“骗子”。他不急不躁,以这5所学校为突破口,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生动的宣讲,形成了带动效应,其余学校纷纷主动找上门邀请他。一次,在一所学校宣讲后,天下起小雨,他在赶往旅社的路上,踩在塑料袋上,重重摔了一跤,装资料的包甩出老远,他顾不上疼痛,爬起来就找那个包,并担忧着喃喃自语:“人摔伤一点不要紧,这宝贝包可不能丢啊!”还有一次,晚上他到一家旅社住宿,老板不答应,说他年龄大,身边又没人照应,怕出事。他幽默地吟诗一首:“年过七旬岁数不大,留我住宿不必害怕。去过新疆到过北大,在世宣讲死后火化。”老板觉得他是个风趣、有思想境界的人,马上同意他入住。 何志城得到了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两次推荐他到全国所辖单位宣讲。他义务宣讲,不要任何报酬。他说:“我不是残疾人,能乘车,能行走。而且,我不抽烟,不喝酒,不住宾馆,自己的退休费用足够了。”从1974年9月至今,为向广大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宣讲革命烈士英雄事迹,他自费跑遍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多年来,他的退休金大部分用在了宣讲的路费、住宿费上。啃馒头,吃方便面,睡车站,住通铺,对何志城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凡听过何志城宣讲的人,都受益匪浅。一次,他在新疆某干休所宣讲,引起了一些老军人的强烈共鸣,宣讲结束,满堂叫好。几位老红军簇拥上来,眼含泪花对何志城说:“你讲得太好了,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真实的故事,我们听一百遍也不嫌多啊!”一位新战士听了何志城的宣讲后,在留言簿上写道:“一堂传统课,终生都受用。如果没听宣讲,不只是今天后悔,而是会后悔一辈子。”黑龙江铁力市一位部门领导给何志城的信中说:“20年前我就听过您的宣讲,那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正是您讲的革命先烈精神鼓舞着我,使我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现在,我的孩子也是中学生了,您要是再来铁力,也给我的孩子讲讲革命先烈的事迹!”安徽省肥西县肥光中学学生陈华用省下的零花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何志城老人,钢笔上用小刀刻着一行小字:愿天下人都有您一样的一颗红心。全国各地听众为了表达感谢和敬佩之情,纷纷给他写感谢信、赠送锦旗、红领巾、哈达等。 如今,年已82岁的何志城身体硬朗,依然活跃在红色宣讲阵地上,他用行动继续实践着他的誓言:生命不息,宣讲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