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受最深的是家乡息县的交通巨变。 1955年我刚刚13岁,考入息县当时唯一的中学息县一中,从40公里外的农村到县城上学。那时没有公路,只有土路,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来回靠步行,上学路上发生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1956年刚过了元宵节,我顶着寒风去上学,路过闾河上的张板桥。由于年久失修,桥南北两头被大水冲成两个大洼滩,冷风嗖嗖地刮着,三空石桥孤零零地躺在河心。虽然洼滩里积水不深,但结了一层薄冰,天气又冷,没法趟水过河,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向西绕道从上游的司湾大桥过河。由于绕道,多走好些路,很晚才回到学校。 我刚上初中时学校包伙,每月交6块6毛钱伙食费。由于我家庭困难,学校每月发最高档次5块钱助学金,还差一块多钱,得请假3天回家‘拼钱’,来回有两天在路上走。有一年夏天,天连降暴雨。雨过天晴,我请假回家,再次路过张板桥,闾河涨水,只见河南岸的洼地一片汪洋,离北岸有三四里宽的水面。水流又急,过不了河,不能回家,只好在附近大邹庄的农户家中借宿。第二天,好心的乡亲们用高粱杆扎成排,才把我送过河去。 还记得有一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濮公山游玩。那时城南的淮河上没有桥,过河靠小船摆渡。我年纪小,没有坐船经验,一脚踏在船上,一脚蹬在岸边,还没来得急上船,船一闪,我掉到了河里。同学们赶忙把我拉上岸来。虽是初春,乍暖还寒,我浑身是水,棉衣全湿透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县供销社人事科工作。有一次,我和科长骑着单位的自行车到基层供销社,我骑的那辆车很破旧。走到离县城30多公里的小茴店,走着走着,突然车前叉折断,车子像一匹奔驰的烈马突然马失前蹄而栽倒,我从车子上边窜出去趴在地上。好在只是胳膊肘和膝盖擦破点皮,并无大碍,有惊无险。 星移斗转,弹指一挥间,六十多年过去,息县的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张板桥早已修成了钢筋混凝土桥带闸,即方便了通行,又可以蓄水灌溉。县城南边的淮河上,先后建起了范楼、尹湾、埠口三座大桥,靠摆渡过河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宁西铁路在息县的曹黄林设有车站,人们可以就近坐上火车出行,方便多了。106、312国道,336、337省道,大广、息淮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先后修通了息州大道、香米贡大道、淮河路、沿河路、将军路、文化路、一桥路、五一路等;车道两边的人行道宽阔平坦,花带里栽种着香樟、白玉兰、红玉兰、芙蓉树、红梅、紫薇、冬青黄杨,三季有花,四季飘香,冬夏长青;而且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客运四通八达,私家小轿车不计其数,人们再也不用为出行困难发愁了。真是交通便利今非昔比,古老息县旧貌变新颜,实在令人感叹。
作者:陈洪明 息县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