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改革开放春风催生丹阳教育跨越发展

2018-12-18 11:00|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678| 评论: 0|原作者: 蒋东生,丹阳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 ,现任丹阳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来自: 镇江南山金秋

摘要: 1978年,我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回到丹阳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云林、折柳、导墅、陵口中学担任初中语文教师,曾任学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后又担任导墅和陵口中学学校领导。1996年,因工作需要 ...

▲退休干部蒋东生近照

1978年,我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回到丹阳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云林、折柳、导墅、陵口中学担任初中语文教师,曾任学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后又担任导墅和陵口中学学校领导。

1996年,因工作需要,调丹阳市教育局工作,先后担任副局长、副书记和局党委书记等职,2014年退休。

上世纪80年代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的期盼。丹阳尽管地处相对富庶的江南农村,但义务教育仍然落后。我们这一辈虽然普及了小学教育,但由于受经济、生活、家庭等原因,上到小学三、四年级辍学的较多。

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当时在折柳中学担任教务主任,为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全面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与校领导班子一起进行教育改革。

为了实施公正公平的教育,初中学校取消了重点班。因为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给社会带来的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鼓励快出人才,学校普遍采取了举办重点班的办法。但义务教育要惠及每一个适龄学生,所以从80年代后期起,一律取消了重点班。学生随机平均分班,各班教师的水平也大致旗鼓相当。

当时最头疼的是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每学期开学初,教育局都派人到学校检查开学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控制流生。学校在开学的头几天,下午两节课后放学,教师都分组到学生家去动员学生返校,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老师们都三番五次地登门做学生工作,做家长的工作,甚至与村干部一道上门做说服动员工作,以保证学生的巩固率达到要求。

就全市而言,市委市政府及当地政府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蔚然成风,大力加强中心校和初中学校建设,乡乡镇镇实现了“一中心校一初级中学”的格局。在丹阳城区,市实验学校、华南实验学校、八中、九中等一批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应运而生,为提升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保证残疾智障儿童的入学率,丹阳市于1989年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保证残障学龄儿童也能接受同样教育。到90年代中期,丹阳市通过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

上世纪末 普及高中教育如火如荼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丹阳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有了更多财政税源作保障。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改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备优质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丹阳先后扩建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和吕叔湘中学,新建丹阳市第五中学、丹阳市第六中学两所城区高中学校,加大吕城、珥陵、访仙三所农村高中建设力度,后布局调整访仙和吕城高中先后停招,全市形成城区四所普通高中、农村一所高中的格局。

近年来,办学和教育成果丰硕,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普及高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从2005年9月起,丹阳市第六中学开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近500名新疆学生,支持少数民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80年代初期,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丹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育发展了三大职教中心和一所技工学校。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紧抓争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机遇,征用土地343亩,投资6亿多元,整合资源,易地新建了丹阳市中等专业学校,一所建筑面积达16.5万平方米、设置专业20多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于2014年全面完工,成为我市目前唯一的一所职业高中。

伴随普高和职高的每一次布局调整,学校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规模在不断扩大,质量在不断提升。省丹中、吕叔湘中学、五中、六中皆为省四星级高中,珥陵中学为省三星级高中,职业中专等被列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如今 高等教育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丹阳在基础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据丹阳市招生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丹阳市18周岁人口数为4963人。普通高校录取3090人,职校对口单招录取数为355人,三年前升入五年制大专的264人,自学考试1999年出生在籍考生54人,成人高考录取14人,电视大学录取324人,共计410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2.6%,远远超过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水平(适龄青年高等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50%以上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

这得益于我市较早地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战略,得益于在坚持发展公立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高教、民办高教等多种模式。特别是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位一体自学考试的模式也被纳入高等教育范畴。

近年来,丹阳市高考的质量稳步提升,考上本一名牌学校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许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因此而改变命运。省丹中每年都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今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陈新就出在省丹中,以418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省丹中今年有12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创造了新辉煌。

2015年经省政府及省教育厅批准,我市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于2020年将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整体搬迁至丹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9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7年9月交付使用,并迎来了第一批2000余名入学新生,从此,丹阳有了自己的大学,老百姓有了家门口的大学。

 

 

作者:蒋东生

丹阳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

现任丹阳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