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潘宝俊考取了镇江船舶学院,1982年留校任教,1992年任团总支书记,同时担任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任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获评副教授;2001年任设备与实验管理处处长,同年获评教授;2002年任应用技术学院院长;2004年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机械学院党委书记;2012年任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2016年退休。这一串看似普通的简历却折射出潘宝俊和江科大结下的深厚情缘,他的学业、事业和科大紧紧联系在一起。 朝花夕拾 情系科大 1978年,我考取了镇江船舶学院,当年,学校只招收了99人,这也是学校由中专升格本科教学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在学校的经历从本科学习开始,直到2016年退休。退休前我评上了三级教授。 退休后,出于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我接受了学校的返聘,担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本科教学督导组副组长,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专家、设备管理督导组专家、张家港校区督导组专家,还参加了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虽然很忙,却感觉很充实很快乐。今年上半年又担任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我们学校当初还叫镇江船舶学院,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几代师生四十年来的不懈奋斗,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江苏科技大学了。 初心使然 从教无悔 1982年,我大学毕业。当时,学校极度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为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我中止了深造求学之路,选择留校任教。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由当年的不足100名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人员600余名,有正高职称人员190余名。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此,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与科研能力,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探索专业知识,四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我热爱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热爱三尺讲台,退休到现在,依然每年负责指导两名研究生,对于教学事业,我所拥有的,只有不舍。 ▲潘宝俊钟爱的船舶教育事业 科教之路 繁花遍地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的科研项目迅速发展,尤其这几年来,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政策,制定实施《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强化质量体系管理、构建重点重大装备研发项目管理运行模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立海洋装备研究院,强化平台建设,推进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学校先后承担和参研了“981”平台、“蛟龙号”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于南海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全校科研经费累计达10.97亿元,获国家级项目283项,以第一单位2017年SCI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171位,专利技术转让和服务社会领域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我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各个项目,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教育成果二等奖。我主编了两部学科专业教材,分别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程序编制与设计制造一体化》,同时还多次参加过专业教材的编撰。 管理岗位 余热生辉 我们学校近几年对教师的学历水平要求很高,每年都招收近百名博士,但是一些年轻的博士虽然自身科研能力很强,却没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经验,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比较欠缺。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确保所授知识精确无误是基础,但并不是关键。作为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员,听课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在听课过程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教师,在课堂上将他的学识有序、完整、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而绝不是照本宣科,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思考,保证上课质量。因此,每次听课后,我都会对青年教师个别沟通,推心置腹的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尽己所能帮助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事业中汲取经验、少走弯路,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更快的进步。除了听课以外,认真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情况等也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我希望通过我和一批老教授们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共同努力,学校能涌现出一大批有学识、有能力的青年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我衷心希望后辈们能牢记总书记的教诲,继承并发扬作为教师的职业修养,为科大、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作者:潘宝俊 江苏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