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我所经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2018-12-14 11:16|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705| 评论: 0|原作者: 余贵月,润州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原主任|来自: 镇江南山金秋

摘要: 现在,无论你走进哪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幕画面:校门口,大型电子显示屏公开学校一日重点活动;走进学校大门和教室,醒目位置都贴有二维码数字名片,来访人员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快速了解学校、班 ...

现在,无论你走进哪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幕画面:

校门口,大型电子显示屏公开学校一日重点活动;走进学校大门和教室,醒目位置都贴有二维码数字名片,来访人员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快速了解学校、班级的文化及特色。

办公室里,老师们人手一台电脑,精心制作课件,并进行区域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教室里,班级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多媒体电脑、音响及视频录播系统)功能齐全,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教学,实现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使课堂更加丰富,充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走廊上,配有电子触摸屏信息发布机,及时公布学校的最新资讯、通知公告;阅读长廊设有阅读机,终端与云对接,可供学生下载阅读……

监控室里,一块块屏幕正显示学校各个角落的实况,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部分学校(智慧校园)还实现了校园无线网全覆盖,老师可以及时地发布学生在校的活动和表现,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增强家校教育的合力。

▲镇江市31所中小学通过市教育局“智慧校园”现场评估

回顾退休前近20年的工作历程,回顾教育课堂从黑板到电子白板,再到交互式一体机使用的变化,我感慨万分:是改革开放让润州教育抓住了发展机遇,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使润州的校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80年代的教室

镜头一:

1996年某校计算机教室:20台电脑放置在小二楼一个约20个平方的教室里。机房电脑都用电脑罩罩着,揭开罩子,一层薄薄的灰尘随之落下,打开一台电脑,黑屏;再打开一台,仍旧是黑屏,第三台能打开了,配置是386单机DOS机,无法上网。

▲90年代的学校机房

当时的润州教育,中小学普遍规模较小,教育经费不足,电教设施薄弱,全区只有6所中小学配置了简陋的机房,课堂上学生能学到的只有指法训练、文字录入排版等内容。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办公用电脑只有一两台,仅仅用于打字,写报告,印刷试卷。

改革开放进入90年代之后,以通讯、电视、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出现多媒体技术。引进电教设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润州教育迈向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1997年我从职业中学调入润州区教研室,负责区电化教育工作。

如何启动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首先要解决专业队伍问题。当时已经有镇江师范学校电教班毕业的7-8个中专生分配到我区中小学,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各个学校扮演打字员的角色,专业几近荒废。我召集他们,共商润州电化教育发展大计。这批初登讲台的年轻人,都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做出一番成绩来,很快形成共识:有为才会有位,不管硬件如何,有电脑的学校先成立电脑应用兴趣小组,通过操作电脑让学生体验电脑的魅力。

当时省教育厅、省科协每年都要举办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我们抓住契机,根据参赛要求,广泛动员,物色选手报名参赛,经过几个月的培训、练兵,第一次参赛就夺得多个省、市一二三等奖。捷报传来,引起了市、区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震惊和重视,这么多的学生获得这么高的奖次在当时的润州区教育界尚不多见。电脑教师也很有成就感,他们有了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

各学校很快就行动起来,校长们开源节流,挤出资金,购置设备,2002年开始,有条件的学校陆续建起了多媒体电化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投影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象机、影碟机、功放等设备,并全面向师生开放,教师办公室电脑也渐渐多起来了。

镜头二:

已经是晚上11点了,在某校办公室里,几个年轻教师正在一台电脑前商讨,因为第二天,数学老师要去市里上公开课了,课件中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几个老师时而凑在一起讨论,时而各自演算,时而翻开书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的作用愈发凸显,老师开设公开课,传统的小黑板、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了,老师们上课急需课件,而电教老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怎么办?我对电教老师们及时提出了要求: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我,在课件制作上展现魅力。于是,几乎每个电教老师都在工作之余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仅仅是我这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在自学的基础上先后参加过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办公自动化中级、方正奥斯课件制作、《几何画版》的制作、Authorware、Flash、3DMAX、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等培训,还先后组织了多批教师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

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我区几个学校的电教骨干老师,带领学校的兴趣爱好者,刻苦钻研课件制作技术,他们走出去,请进来,团结互助,有时为了课件中一个动作、一个画面反复多次甚至忙到深夜……实验学校有一位思品老师要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让同事们帮忙制作课件,可那位执教老师连鼠标都还不会用。之后经过一次次试讲、听课、教案和课件的修改,那位老师在实践中边学边用,表现越来越出色。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代表市参加省决赛。省赛中,她的简洁实用的课件为之增色,最终夺得了省决赛一等奖。

镜头三:

200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华灯初上,润州区学校的一把手校长们在完成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后,没有回家,没有吃饭,而是匆匆赶往坐落在黑桥附近的润州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录播教室,参加电子白板的应用培训。讲台上,老师认真讲解一个个操作要领,讲台下,校长们不时做着笔记,有时提出问题,甚至还上台动手操作……一个小时过去了,校长们还意犹未尽,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渴。

▲电子白板应用教学培训课

2005-2008年,我区先后通过省“校校通工程”和“四配套工程”验收,城市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省级标准,2008年,我们借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坚持学校不负担“一分钱债务”的原则,拓宽思路,筹措资金,投入3.1亿元资金,打造润州教育新面貌。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换血式”更新,硬件设施均达到或超过省教育现代化标准,所有学校均实现光纤宽带接入,每校均有校园网站,服务于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全区所有老师进行了《教育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电子白板及电子交互一体机的应用培训等,并进行全员考核,让全体教师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2009年,我区高分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镜头四:

2010年6月,魅力之城学校三楼机器人专用教室,江苏省教育机器人大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选手们正在通过编写程序操作自己的机器人,或踢足球、或灭火,或完成工程任务,或进行舞蹈表演……在这样的省际大赛中,我区的选手们表现出色,先后高质量地完成高难度动作,多人次获得全国、省一二三等奖。

在实现硬件等基本均衡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把目光共同聚焦到孩子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上,“素质均衡”正在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了让孩子尽早接触到先进的设备,我们及时捕捉到具有前瞻性的机器人项目,带领老师们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省机器人培训和学习,并送他们去先进学校(南京九中)学习观摩。同时邀请专家来我区学校手把手进行教学。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制定了学校机器人项目发展策略:依托机器人实践体验活动平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共享优秀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十多所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师资和机器人硬件情况,选取一个或多个机器人项目开展活动。如中华路小学选取了乐高机器人、虚拟机器人项目,镇江实验学校选取了人型机器人项目,宝塔路小学、官塘小学、穆源小学等校则选取了3D萝卜圈虚拟机器人项目,仿生机器人项目,魅力之城学校拥有WER机器人、拔河、足球、灭火等项目,成为全区翘楚。

机器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魅力之城学校为例,2010年代表江苏省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组织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灭火项目竞赛;2013、2014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WER中国华东赛区比赛中多人分别获得一、二等奖。2013年12月,在镇江市优秀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中荣获“双十精品社团提名”奖。2014年7月,在镇江市青少年机器人科技竞赛活动中多人获拔河项目一等奖、竞速和创意项目二等奖,学校获得突出贡献奖。该校被省厅批准为“江苏省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

▲2018年,镇江第五届青少年机器人科技竞赛在第一外国语学校体育馆举行

润州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有多个亮点镜头:

润州教育信息网获得全国五十佳教育网站第一名、多个学校网站获得省市综合奖。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众,每年有多人次获得省、市信息化教学能手特等奖、一二等奖。

信息化课题研究深入,多项课题获得中央、省电教馆立项批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教师教育论文多人次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获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常态应用,平板和手机在课堂中实现大小屏互动,多个学校成为省市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润州教育局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这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无不记录着润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它们只是润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的一个缩影。是改革开放给润州教育发展带来机遇,更给润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插上翅膀。让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继续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作者:余贵月

润州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原主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