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从四次搬家看时代变迁

2018-12-10 14:52|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505| 评论: 0|原作者: 李延荣

摘要: 一九七八年八月份我迎着全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广州空军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刚开始按排在最穷的铁营乡任人武部长,因为我妻子仲秀英是教师,所以家就安在了兴隆镇联中,当时学校房子比较紧张,每个教师一间房, ...

一九七八年八月份我迎着全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广州空军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刚开始按排在最穷的铁营乡任人武部长,因为我妻子仲秀英是教师,所以家就安在了兴隆镇联中,当时学校房子比较紧张,每个教师一间房,学校领导出予对我一家五口人的照顾,让我们住进了学生勤工俭学,自己脱坯,师生自己动手盖的三间土房,地面是硬土,墙面没有粉刷,没有吊顶棚,就在这样的房子里,我们全家住了八年,感觉十分良好,冬暖夏凉。

一九八七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和妻子调到县城工作,我在刚刚组建的计生委上班,她分在了城关联中,双方单位全没有能力解决住房问题,通过我的战友崔凤清的关系,在东关买下了一个破院落,当时只有两间小西屋,我们暂时住下,半年后,我用尽全部储蓄,盖了三间大瓦房(北屋),但院落比较小,南北只有四米半长,加上南邻是高大的瓦房,基本没有太阳光照,院内没有厕所,房内没有取暖设备,雨天道路泥泞难走。

一九八九年,失散五十多年的妻兄韩玉玺,从台湾回来探亲,看到我们这样低劣的生活环境,关且目睹我们俩人十分敬孝八十多岁的岳父(父亲),他非常感动,于是慷慨解囊,拿出七千美元帮助我们买下了房管局新盖的小别墅楼(独院,上二间下二间),人们都非常羡慕,大家说老李是哪来的福呢,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嘛。当时我们住着十分满意,但是时隔几年后,觉得这里有许多问题,地势低,杂草丛生,有一年大雨后,院内院外全是水,当时水位达到半米以上,孩子在院里就能抓到鱼,并且没有取暖设备。

二零一六年,随着国务院推进的棚户改造政策,这里的房子进行了拆迁,我们用拆迁费交了首付款,买下了渤海家园一百六十平的一楼,三室二卫,通风向阳,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做饭有天然气,所有的家具都升了级,焕然一新,小区内治安良好,绿化优美,景观错落有致,区域四通八达,我记得二零一七年腊月初十,德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杜深江一行来慰问我时,他说:没想到你住的条件比我还优越。我非常享受这种生活,安逸舒适,今年已经七十八岁,没有特殊的情况下,我就和老伴在这里渡过晚年,渡过人生最后的美好时光,并且有大孙女和我们一起住,互相之间都有个照顾,过年过节儿女回来,也有固定的住处,幸福美满,真是人间天堂啊。过去做梦也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幸福如意的好日子。

四次搬家,记载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剧变,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光,衣食无忧,我这个参战老兵从南征北战,没有家到有家,从小家到大家,从四面通风的家到宽阔明亮温馨的家,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从心底里念着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我决心永远跟党走,坚决听党的话,在习近平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出发做时代新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炮火连天日,生死一瞬间。

常忆当年事,更惜祖国艳。

时代在变迁,党恩重如山。

一旦有召唤,老骥也奋战。

 

 

作者李延荣

二次入越参战老兵

德州市关工委十佳五老志愿者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