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段喊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广告语,作为土生土长的威海人在我们的心中就会荡漾着自豪、幸福!的确,改革开放30年的时光,威海已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30年前的威海却是一个小渔村,人们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用手抓的小石子垒成。房顶是用海草搭的,一层一层的,那时侯的房屋都不是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而是歪歪扭扭的。中心城区仅有统一路、文化路、新威路、解放路等4条主干道,也普遍狭窄,路况差路两边除了种有行道树,再没有什么景观,道路两边不少地段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美感。那时的威海给人的印象就是土气。 现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那么宽阔,车流井然有序的穿梭着,天蓝海碧,层林茂生,花开三季,不只为这座城市添了一抹奇光异彩,还为人们提供了更绿色的,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温和的海洋性季风气候营造了清新、舒适的威海自然风光,威海先后获得“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绿化城”等多个荣誉称号,尤其是2015年我们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有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城市经济要发展,必须有好的交通,如今的威海,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已从30年前一个年发送旅客仅37万人次的县级市小车站,发展到现在年发送旅客五六百万人次的地级市大车站;烟台、青岛班线实行流水发车,跨省班车辐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福建、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等8省3市,是威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和旅客集散地。 市区交通更是快捷、便达,公交车由1路排到了100多路,公交车由1路排到了100多路,城市“小公共”汽车也脱胎换骨,。出租车业更是如火如荼,短短的时间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一辆辆蓝灰相间的捷达、桑塔那、奇瑞,宛如一道流动的风景,使这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名片更加耀眼夺目。 威海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威海是我国距韩国最近的城市,正由于海上交通便利,使威海具有很多韩国商品,特别是韩国服装,成为威海一大特色经济;有很多的韩资企业纷纷到威海投资生产,为威海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威海也有自己的知名度品牌,如:威海的金猴皮鞋,山花地毯,三角牌轮胎,环球渔具等,畅销海外。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图书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保利剧院等保障市民精神生活的场所,被以最大气最精致的模样,设置在最好的地段,和展示经济发展成果的会展中心一起,展会不断,展览内容涉及到关乎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丰富着人民的精神世界。 威海一座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美丽城市;一座文明和谐的海边城市!威海,一座人民幸福指数爆满的新兴城市!威海,你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作者:柳富平 山东威海经区崮山离退休党支部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