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梦,筑梦踏实。”这句话一直是我成长路上的座右铭。筑梦者就是构筑梦想,铸就梦想的人。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梦想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原动力,是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实现的理想。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现在的高铁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历程。我的高铁梦,非常庆幸自己能与中国的40年改革开放同行。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我的成长过程是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紧紧相连在一起。早在几年前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来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上学,1978年我正好高中毕业,正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留校任音乐教师,成为了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那时的黑龙江通往我工作的地方只有一条铁路,来回探家只能坐时速六十公里左右、每遇到一个小站都要停、跟牛车差不多速度的“闷罐车”,呼呼的冒着白烟的蒸汽机车头拉着沉重的十几节车厢吭哧吭哧就像一条快要冻僵的蛇慢吞吞的爬行着,夏天里开着车窗,坐在靠窗口的位子上不一会儿就被前面蒸汽机车上吹过来的煤灰弄得灰头土脸;冬天里车厢里因为外面零下30多度的天气,车窗早已冻得打不开,玻璃上冻了厚厚的一层冰,从车窗往外面什么都看不见,大白天车厢里都要打开照明灯;厕所的臭气、人们晕车呕吐的气味、抽烟的烟气夹杂着人们大声喧哗的噪音,乌烟瘴气让人掩鼻呕吐,座位全实木制的硬座车,卧铺票一票难求,即使有票,但是我的收入也让我对卧铺票望而却步,只能是几天几夜坐着硬板不睡觉、饭也没有吃的干熬(车上的盒饭买不起)。遇到风雪时还要再加一个蒸汽车头帮忙拉动才能够爬上稍微高一点的缓坡,坐一次车就像要过一次鬼门关。从黑龙江探亲回家一次单坐火车就要两天两夜,最后还要坐船才能回到威海老家。那时我心里想着什么时候中国能像外国那样用上不用烧煤的火车,干干净净,环境好一点就行,跟本就不敢想后来的动车和高铁。 在黑龙江辛勤耕耘了十八年后,我带着对家乡威海的眷恋调回了威海,在三角集团工作。1995年回到威海之后我住在了望岛村望岛小学附近的地方。那时的望岛村到处是一片片低矮的木板、混砖房,一条街道狭小肮脏,道路坑坑洼洼,人们生活都很贫穷。周围的一小块一小块山坡地上种植着苞米,高高低低,错落不齐,根本没有东北黑土地上那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绿油油的苞米那样雄伟挺拔;向不远处看去那些说高不高、海拔百余米的小山坡坐落在西面,挡住了去往烟台的路,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但是就在威海成立地级市以后,我发现这里的人们观念开始转变了,变得非常热爱生活,变得对于环境的改善、道路的开拓、楼房的建设非常的重视,这里的村官可是真正的老百姓的带头人,他们不甘寂寞、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在村容村貌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特别大的精力。只是几年的功夫,望岛村建起了一片片楼房,笔直的大马路直通村子的南北东西,群众娱乐健身活动的器材安装到位,舞池里在悠扬的舞曲伴奏下尽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生活的气息。从威海出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非常方便,第一条威海通往文登的高速公路也诞生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和听到高速公路这个字眼,我兴奋的抑制不住特意买了票前往文登,体验一下高速公路到底是怎样的科学和现代、高速与便捷。 可是,我还有一件不大顺心的事情,始终压在心头,那就是“铁路梦”。 1987年,威海升格为地级市,蓄积已久的创业激情涌动在千公里海岸线上。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收购额以及威海通过蓝烟线的铁路货运量、客运量皆出现了大幅攀升。然而,客货运量迅猛增长带来的喜悦背后,是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引发的阵痛:由于地处全国交通网络最东端,威海的交通设施陈旧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客货运输需要,极大地限制了全市经济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环翠区老生意人回忆说,90年代初期,他多次到汉口一带进货,都不得不起早贪黑,紧赶慢赶,先绕道烟台或者青岛,再转车至汉口,费尽了周折。大伙感叹,火车要能开到咱家门口该多好啊! 经济要发展,铁路须先行!威海市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迈出了建设铁路的第一步——与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郑重签订《关于烟威铁路建设工作意向书》。由此,威海人关于铁路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的阳光。1990年11月28日,“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挂牌成立。几天后,在乳山一块荒僻的空地上,10余名工人热火朝天地挖开冬天的冻土,宣告桃威铁路正式动工。1994年1月,桃威铁路全线贯通,多项工程质量达到优质工程标准。1995年3月,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第一辆装载着货物的货运列车驶出威海站,桃威铁路全线正式试运营。 梦想启步,岁月激流。翻开同年创刊的威海日报,我们发现,20多年来,桃威铁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继开通至济南、北京、汉口的列车,连接起全省东西两翼,贯通了京津唐经济圈,打开了连接长江的黄金大通道,迅速跃升为全国服务功能最齐全、客运量最大的地方铁路。 作为威海人的我,更是喜出望外,虽然我早就坐过火车,但是在威海、在胶东半岛的东端,没有火车的历史才刚刚改写,我要为威海感到骄傲、为家乡感到骄傲!这时的我就忍不住拿起我的照相机,加入宣传威海的一员,拍摄威海山山水水的美景,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发生的点点滴滴美好瞬间,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这些年威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短短的近四十年间,这片最具活力的地方让我感到时代的脚步多么地豪迈。曾经留下多少脚印的小路与小河不见了,当年杂草丛生的小山丘变成了风景如画的仙姑顶公园,一条环山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盎然芬芳。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党的十九代召开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的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的大事太多了,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的京津城际高铁通车了,紧接着京沪高铁、武广高铁迅速开通。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已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消息传来让我兴奋不已,可是威海什么时候能有高铁呢?这个梦我已做了很久。 2010年10月份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正式开工。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正线长度为299公里, 2014年8月25日,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成功合龙,实现铺轨贯通。2014年12月28日,山东省内第一条区域性城际高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这条高铁设计为客运专线铁路,主要承担青岛与烟台、威海之间的城际客流,同时承担部分跨线客流。预计到2020年日客运量达到19.9万人,到2030年日客运量达到29.3万人。这条铁路通车后,青岛至威海由4.2小时缩短至2小时,实现动车组“公交化”运行,改写了烟台和威海没有高铁的历史,烟台、威海两座城市将正式纳入全国高铁网。 至此,我心中的铁路梦已全部梦圆。我真的感谢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跨越式发展战略”精神感召下,威海人民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宜居新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威海的经济奇迹,走过四十年艰辛奋斗历程,沧海桑田,威海改变了当初的旧模样,昔日破旧的海滩渔村,嬗变成如今繁花似锦的现代新城。每当看到威海面貌发生新变化、新景象,我心中就无比感慨,就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把它拍摄进我的作品中。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味40年走过的平凡人生路,我非常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更庆幸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改革开放同行。如今能用手中的笔、身上的相机去书写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歌颂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发展,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与自豪。
作者:谷昭波 山东环翠竹岛街道望海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