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博兴县吕艺镇刘官庄,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那是中国吕剧的发源地。这个村老辈子就是一个穷庄院,被一个“穷”字所累,为养家糊口,烧硝得多、换油得多、做豆腐得多、逃荒得多、唱小曲得多。老人们有个俗语:“刘官庄没了头,除了烧硝就换油”。这一俗语,就反映出当时刘官庄的贫穷面貌。从1880年—1890年,孙中新与刘官庄的张保光、张兰田、张连信等从乞讨、唱曲、从“坐腔扬琴”发展到“上妆扬琴”。到清末民国初期,化妆登台演出,这小戏已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吕剧的骨骼和雏形。 刘官庄人,勤劳智慧,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梨园明珠——吕剧这束奇葩,就是从这里发源、孕育、形成。是从博兴走出滨州,走向山东各地,闯关东,下江南,去新疆,是享誉全国的当代山东最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影响力的代表性剧种。195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把刘官庄一带划为一个行政区,命名为“吕艺乡”。2003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戏曲之乡”;2007年,荣获“中国吕剧艺术之乡”称号。同年,博兴吕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官庄人住的是土坯墙,平顶房。房顶用秫秸和土铺成,在上面泥上一层泥。天气好还行,如果遇上六月的连阴雨,那可就遭了殃。真可谓“天上大下,屋里小下,天上不下,屋里还下”。家家户户都在屋里吊上布单,有的还顶上芦苇席、锅盖,地上放着锅碗瓢盆,接屋里漏的水。烧火做饭也成了问题,有的甚至吃不上饭,在生活上就更甭提了。那时,村里是以生产队为集体核算单位,主要是以工分和人口做分配,实行“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当时的俗语是“工分儿,工分儿,社员的命根儿,没有工分儿,分不到东西儿”。有劳动力的还能多分点口粮,外汇户(指领工资的家属)还要交钱买工分,只能买到人均口粮的平均数。劳力薄弱的家庭,根本吃不到人均口粮。只好在春冬两闲季节到山区、东北要饭、卖点茶叶、春节期间用春联、送福字上门换点粮食或吃的度过春荒。劳动力棒的,用分到的大豆,推上小车去临朐、寿光、沂源等地换玉米或地瓜干来维持生活。口粮不足的,只有春天在地里挖野菜,秋后到生产队出完地瓜、萝卜的空地里,用铁锨和镢头刨点来充饥。穿得就更甭说了,男人穿得是妇女用纺车纺出的线织成的粗布,到染坊染成蓝色或黑色做衣裳。女人们把线织成柳条或方格做衣服,年轻女子穿在身上就像中年妇女一样;还有的家庭裤不上袄不上,连床像样的被褥都没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才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84年,全村通了电,安上了电灯,社员们高兴地连蹦带跳,结束了点棉油灯、小煤油灯的漫长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家庭陆续购买了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家庭用具。当年过春节时,有一家春联是这样写的:“家家电灯亮堂堂,户户感恩共产党”。1986年,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农村的生活大有改观。1990年,搞农村基本规划建设,村民们积极响应,很快疏通了东西南北两条宽28米大街,第一次走上了柏油路,改变了“晴天坑坑洼洼尘飞扬,雨天道路泥泞水汪汪”的局面。2003年,由于道路多年失修,路面造成损坏。家居外地工作的乡亲积极组织起来,成立了修路指挥部,修路顾问委员会,因为刘官庄是一个自然村,五个行政村,近四千人,在外地工作的也比较多,经研究,以刘官庄父老乡亲的名义都下发了求援信。你三千,他两千,还有一千的、五百的、三百的、二百的、一百的、五十的,很快就募捐了四五十万的善款。同时,家里的乡亲们也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在原来的路基上,重新铺修了一遍。2010年前后,中共博兴县委、博兴县人民政府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刘官庄五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四个村都驻扎了工作组,把村里没通的街巷,经过认真做群众的细致工作,都顺利的进行了疏通,修上了柏油路,安上了变压器和路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村的经济变化,有的青年人在家坐不住了,放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农活,把自己所分到的土地,承包给别人,自己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有了一定的储蓄,先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自己租赁房子居住。家庭收入较高的,直接在县城买了楼房,把老人搬来帮着接送孩子,烧火做饭。庄里有个家,城里有个窝,买上小汽车,过着城市农村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文化宣传工作,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英明决策,给刘官庄带来了福音。2015年,建起了吕艺镇刘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吕剧大舞台和吕剧展室。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导演前来采访、录像。笔直宽敞的街道两旁,都种上了花草树木,整洁的墙壁上书写着标语、仁、义、礼、智、信、孝和吕剧剧照,夜晚路灯通明,文化广场上大姑娘、小媳妇穿着像过年一样的新衣裳翩翩起舞,舞台上唱起家乡的吕剧,真是热闹非凡。一段“党的政策谱新篇”唱出了刘官庄人的心声: 党的政策放光芒,刘官庄人喜洋洋。 农民种地有补贴,耕种收割机械忙。 科技指导到田边,化肥农药有保障。 大病小病不用愁,党给人民送健康。 合作医疗真是好,农民治病记心上。 每月都领养老金,政府定期来发放。 进村都是柏油路,花草种在路两旁。 农户也有小轿车,出门办事很便当。 夜晚路灯亮堂堂,农民也都住楼房。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城市一个样。
作者:张传法,男,中共党员,博兴县吕艺镇刘官村人,1950年9月出生,2010年退休。山东省地名学研究会会员,中共博兴县委党史委研究会会员,博兴县戏剧家研究会理事,博兴县吕剧行业工会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