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土地承包到我家

2018-11-30 15:19| 发布者: 博兴老干局| 查看: 517| 评论: 0|原作者: 博兴老干局

摘要: 我家住在博兴县吕艺镇龙河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集体时期,社员在生产队劳动是“八点敲钟九点到,松松垮垮下地了。轻轻松松干一天,十个工分少不了。地里庄稼产量低,家家户户吃不饱。”生产队按“人七劳三”的原则 ...

我家住在博兴县吕艺镇龙河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集体时期,社员在生产队劳动是“八点敲钟九点到,松松垮垮下地了。轻轻松松干一天,十个工分少不了。地里庄稼产量低,家家户户吃不饱。”生产队按“人七劳三”的原则分配粮食。我的家属和四个孩子都是农业户口,一年分不到1000斤粮食,二斤食用油。我每月要拿出10元钱交口粮款;生产队也等着我这十元钱,作为买灯、油、炭火的开支。那个时候,家庭困难,生产队也不宽裕。我姐姐在天津工作,每次来信总是问:“今年能分多少口粮?”家中粮食不够吃的状况,牵动着亲人的心。

八十年代初,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和农具都分包给各家各户。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全家齐出动,老少有分工,苦干加巧干,人人笑盈盈,流汗不知累,富裕是前景”的繁忙景象。当时,我在闫坊医院(现吕艺镇医院)工作。大部分医务人员跟我一样,家属也是农民,都分到了责任田。所以,院领导号召大家:“干好本职工作,种好家里责任田。”农忙时,我们都尽量抽空回家帮助种地。一听到供销社来了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的信息,都互相转告,以免耽误了购买。

我家分到了10亩地,与别家合伙分了一头牛和一个独轮小推车。我买了锄、镰、锨、镢、喷雾器等小农具。与邻居、兄弟们组成一个自愿结合的互助小组,合伙买了“水泵”和“195柴油机”。浇地是个力气活,没有壮劳力不行。我便主动做好买柴油、机器零件等后勤供应工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种好责任田。

那年,我订了一份《山东农业知识》手册。虽然是32开的小科普读物,却非常实用,按不同季节,及时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劳动。乡亲们纷纷来借阅,我也乐得奉献、宣传。人人都说这本书好,比如:怎样施肥?什么时间治棉铃虫?什么作物啥时间播种?播种量应该是多少?……讲究科学种田。

麦收时节,一望无际的小麦长势喜人,搅动着人们喜悦的心。我们老家看麦子成熟的习惯标准是:看麦穗是否“白了”。我从《农业知识》手册上学到,麦子成熟的标准是看麦秸杆。当麦秸秆发黄,“节”还发绿的时候,麦子就成熟了。这时的麦穗是柳黄色,麦粒已经饱满,小麦品质最好。我决定按书本上说的做,提前开镰!趁着大家还没有“开镰”,便于请人帮忙和借用运输工具。结果,不但“躲”过了农忙,而且籽粒饱满、成色上等。我收割完了,大家也就忙起来了。

打麦场上,麦子堆得像小山一样。天气预报说:近几天有大雨。我赶紧借来了脱粒机,一家人齐上阵忙着脱粒。街坊侄子牟树兰从这里经过,看到我们一家人忙得汗流浃背,也顾不上说话,笑了笑走了。一会儿,让他的儿子跑来帮忙。真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啊,感动的我热泪盈眶。脱下的麦粒堆成了一个大堆,足有六千多斤。与大集体时期相比,亩产增加了三百多斤。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收成!我们家以前哪见过这么多的粮食?真是喜出望外!

我父亲高兴得更是难以言表,对我说:“收成这么好,一定要给家里人们添几件新衣裳!鼓励鼓励她们,一年来,她们很辛苦!”。又对我说:“给你姐姐写信,就说土地承包了,小麦丰收了,让她以后不要挂念家中缺粮食不够吃的事情了。现在不是从前了!”

我家的小麦收割前,进行了田间去杂、去劣的选种,达到了留种标准。街坊邻居看着好,都拿自家的小麦来换种子。缴纳集体提留和征购粮后,自己留足种子、口粮和饲料,余下的卖给粮站,收入现金近两千元。从前,哪见过这么多钱?

麦收还没结束,就下了一场大雨,需要抓紧播种大豆。过去,播种量都是每亩地十三、四斤种子。我们商量,今年按《农业知识》手册上说的,每亩播种量不超过十斤种子。按技术要求,大豆不但要苗全,还要间苗,做到苗匀,太密了会减产。雨后,墒情足,耩完大豆几天便出齐了苗,别人播种多的地块,顺着垅一看“苗全苗旺”;我家的地块看上去稀稀拉拉,好像苗不全。家里人们开始埋怨。我说:“等着秋后看看吧。”秋收时,我家的豆棵粗大,分叉多,棵棵硕果累累;播种量大的地块,豆棵密,豆荚稀稀拉拉,大小不匀……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一点不假!当时,大豆亩产三百斤就是一大关,结果,我家的大豆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另外,玉米产量达到亩产七百斤,增产17%,是历年来最高的。

这一年,棉花长势也很好,亩产籽棉达到五百五十多斤。卖给棉花收购站,获得了好价钱,收入棉花款接近两千元,还返还了几十斤“卫生油”(去毒后的棉籽油)。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还有人要我介绍种责任田的经验呢!

土地承包第一年,旗开得胜,往后的生产更有信心了。人人心中充满了喜悦,都说:“这么好的政策,千万不能再有变化了!”

实践充分证明,农村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作者简介:牟怀圣,男,1941年生,中共党员,1965年参加工作,从事医生职业。曾在博兴县兴福医院、闫坊医院工作。1987年调胜利油田胜利医院放射科从事影像诊断,2001年退休。喜好文学写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