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塞北戏曲明珠——朔州大秧歌

2013-8-5 12:4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558| 评论: 0|原作者: 美源

摘要: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曲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 ...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曲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据《朔州马邑·赵氏家志》记载:“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许愿:周岁为送女娘娘唱愿戏。时有秧歌戏为六月六淋生戏,于正日日场‘巧女翻舌’;终,将戏班请于奶奶庙唱‘祝愿’‘刘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见,朔州大秧歌的形成至晚在雍正年间。

乾隆时期,是我国各地方戏曲的繁盛时期,朔州大秧歌在百戏杂陈、众芳争胜的环境中,撷众家精粹以自养,逐渐成长起来。这一时期的演出剧目突破了“三小耍耍戏”,出现了整本大戏,甚至连台本戏,如《李达闹店》《老少换妻》《梁山伯下山》《三贤》《三复生》等。随着演出剧目的变化,行当也在不断增多。在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的基础上,发展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在音乐上,从曲子体发展形成了兼有板腔和曲子的声腔系统。表演也在不断完善,将从原来踢鼓秧歌中带来的一些表演动作比如说“拉山子”“四锤子”逐渐规范化,发展成为戏曲表演程式。乐队分为文武场,每场四人,分操不同乐器,比初期两把呼胡(正、反弦)、一支笛子的音乐表现力有所增强。

解放后,朔州大秧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0年的时间里,新秀迭起,高手辈出。上世纪50年代有周元(须生),唱腔圆润,韵味淳厚。上世纪60 年代有白俊英(青衣),口劲好,吐字清,唱念俱见功夫。上世纪80 年代后起之秀侯启,属丑行,表演朴实无华,谑而不俗。在行当上新增了武生、刀马旦、武二花脸、武丑。唱腔方面,创立了新腔“黄牛调”“改良二性”。乐队伴奏方面,尝试补进琵琶、二胡、大提琴、扬琴和部分铜管乐。

朔州大秧歌现存传统剧目39 个,分本戏、会戏、出戏三种。其中早期剧目多属出戏,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和家庭生活,情节简单,线索单一,喜剧色彩浓重,剧中人物仅“三小”(小丑、小生、小旦)。小丑表演诙谐,十分活泼。即使是小生小旦的对子戏,小丑仍可出场插科打诨。这类戏演唱形式灵活,分唱、对唱、轮唱、重唱都有,间或还有帮唱。中期剧目,取材范围扩大,涉猎历史故事、民间传

说等,采用了分场结构的格式,同时又较好地继承了早期剧目的俚俗、活泼的传统,是大秧歌剧目的精粹,其代表剧目有《泥窑》。后期剧目吸收了不少兄弟剧种的本戏,剧目虽日臻丰富,但原来大秧歌的精神风貌也冲淡了不少。

大秧歌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唱腔。它的唱腔,板式齐备,能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和情感。板腔体有七种基本板式:“纽子”“二杠子”“三性”“急鸿崖”“介板”“滚白”“导板”。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板式对主要板式起补充和衔接作用。联曲体唱腔是大秧歌的传统唱腔,有“训调”“红板”两类。“训调”中的“平训”“大悠板”“二悠板”“五音堂”等,一板三眼,速度缓慢抒情,用来表现沉思、忧郁、悲伤等情感。“训调”里中速的“四平训”“越来调”“银纽丝”等适于叙事和表现喜悦的情感,还有快速的“芫荽调”“下山训”“闪半边”等,一板一眼,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红板”有“苦红板”“慢红板”“紧红板”之分。曲调基本相同,节奏速度有别,用来表现忧郁苦闷或慷慨激昂等不同情绪。演唱时唱腔多用“咳腔”“舌音花腔”,有时也用拖腔,唱腔色彩丰富,表现力强。

朔州市秧歌剧团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1956 年成立的朔县大秧歌剧团(今朔城区大秧歌剧团),是朔州市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剧团的代表剧目《泥窑》曾在1990年进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获得较高评价,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地方文化就是地方品牌,朔州大秧歌是朔州市独具优势的文化资源,应当充分地挖掘、利用和保护朔州大秧歌,使朔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