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归根结底是为老百姓谋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对老百姓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为老百姓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与老百姓的脉搏一起跳动!”王宜文经常这样说。今年72岁的王宜文,曾经是昔阳县的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前,他先后任县公安局政委、局长等职务,也曾进藏工作过。1995年,他离职后,创办了昔阳锦胜洗煤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年艰苦创业,他积累了上百万元的企业资产。手中有了一点资金后,他就想为家乡王家山村做点事情。王家山村经济发展滞后,建村六百年连条像样的出村路都没有。因此,他就把心操在了反哺家乡、为父老乡亲寻求致富之路上。 2004年,他邀请县交通部门的测绘人员为修路选址定线,并请求上级部门为修路筹资解困,争取到经费30余万元。但由于种种原因,路修修停停。这种情况使他心急如焚,他干脆丢下自己的企业回到村里,组织起了王家山村在外赤子筑路办公室。他一面跑外筹集资金,一面聚集民力,组织施工,终于使王家山公路建设步入正轨。这条出村路虽然只有六公里长,但是路段全是石山峭壁,工程十分艰难。他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公路建设上,从勘测设计到筹集资金,从原料购置到质量把关,他都现场指挥,带头劳动,常常彻夜不睡。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干部和群众信心十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投入到“修路战斗”中,村民投工高达两万两千多个。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2005年10月,一条高标准的出村路胜利竣工,圆了历代王家山村人的思路梦。就在这一年,在村民们的迫切要求下,县乡党委决定让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妻子知道后竭力反对,说:“60岁的人啦,过花甲了,又患有糖尿病,放着福不享,非要自讨苦吃。”社会上有些人也说三道四,说他是想出风头。但这些阻力动摇不了他回村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决心。 回村后,面对污染的饮水、断流的河道、贫穷的村民经济家底和软弱乏力的村政建设的摊子,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领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忠实履行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他重组了“两委”班子,不出两年,村里盖起了四层学校教学楼,兴建了文化广场,筑起了近千平方米的水池,拓宽硬化了村内几公里长的主干道和入户便道,公路两旁都栽植了松柏树,大通道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灯。在村道路硬化的同时,他针对村落堡巷多、易遭水灾的特点,碹起涵洞五百多米,狠抓了环境整治,彻底杜绝了雨季洪水的泛滥,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截止至2010年,他上任设计的、要在五年内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工程,全部完成,另外还为村民建起110多个沼气池,修起100多个双瓮环保卫生厕所,盘了100 多个节煤吊炕。 2011年以来,加快致富步伐、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一村一品”,又成为他新的奋斗目标。他根据市场前景,2012 年为村民规划了两个致富项目。一个是发展山针蘑菇生产基地52亩。其中混料场30亩,大棚20亩。年产蘑菇375 吨,投产后经济收入可达300多万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另一个是栽植干果林经济项目,计划种植1600亩核桃林,实现人均一亩。截止到去年已栽植核桃苗800多亩。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王宜文还始终不忘带领一班人常怀爱民为民之心,树立多做善事、争当好人的良好村风。党支部和村委会将村民视为家人,为50 多名无业劳动力找到了活路,并给予五保户特殊照顾,对低保人群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无论是村民谁家有困难,或是孤独老人的生活问题,村干部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近十年来,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扶贫济困。先后为村里建设捐资十万元,垫资近200万元。连县里、市里奖给他的奖金也都扶持了困难村民。 这些年,由于王宜文为家乡父老办好事、实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奖励表彰。2006 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新农村建设典型人物”称号。2011 年,他荣获“山西省十佳书记”。去年7 月,他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标兵”称号。 他常说:“爱民为民是根本,如果把群众的期盼变成现实,把事情办在老百姓心眼里,群众就会认为你和他们是一条心,就会认可你的为人做事,就会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如今的王家山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王宜文把关心群众疾苦、为老百姓谋利益视为共产党人天职的信念没有变。 王宜文与村民一起垒田筑坝 王宜文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