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军号嘹亮催征程,铁军精神世代传

2018-11-27 17:02| 发布者: 家住北极| 查看: 491| 评论: 0|原作者: 史建和|来自: 镇江南山金秋

摘要: 回顾茅山纪念馆30多年发展过程,从只有3个人、3间破房子、无1分钱积累的“小陋穷”馆,发展成为场馆规模在全国同类馆中名列前茅,年接待观众100万人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最大的体会是:没 ...

▲史建和老馆长近照

回顾茅山纪念馆30多年发展过程,从只有3个人、3间破房子、无1分钱积累的“小陋穷”馆,发展成为场馆规模在全国同类馆中名列前茅,年接待观众100万人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最大的体会是: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没有老中青几代纪念馆人弘扬“铁军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铁军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78年8月,茅山隶属关系由常州移交至镇江行署,新成立茅山建设管理处,这就是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前身。管理处编制7人,处长由当时的镇江市多管局局长兼任,下设办公室,后非正常减员两人,实际工作人员只剩下5名。

1981年4月,镇江农委任命我为茅山建设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原有5名工作人员中又有3人调离, 一个单位2个人、十几间移交下来的旧房子,固定资产不足3万元,可谓又穷又小,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此情此景,我思潮汹涌:走还是留?如果我走了,这个单位也就名存实亡了。

望着茅山建设管理处的印章,我猛然意识到,我是一名党员,组织上派我来负责,是对我的信任,绝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凭一腔热血,白手起家,我就不信闯不出一片天地来!

细节决定成败,机会在不经意间来了。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清理文件资料时偶尔发现三张移交收据:常州市某煤炭公司欠购房屋款8万元;金坛某水泥厂欠水泥100吨(已提货10吨)、红砖50万块;金坛某局欠木材13.2立方米。

于是,我就拿着这些收据去跟他们交涉,还好,他们都承认下来了,但欠账容易要款难。我一家家不知跑了多少趟,常州那家煤炭公司总共就跑了17趟,花费了1年多时间才追回以上财产。但毫不夸张地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发展的历史是从这三张收据开始的。

▲ 艰苦奋斗,职工自己动手建馆

1982年,根据我们的申请,镇江市委同意在茅山脚下兴建茅山纪念馆,我们将要回的款和物全部用于纪念馆建设中,但远远不够。

为此,我们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出2000份募捐函。从中央领导到基层,共登门拜访了500多家单位和个人,最少的5元钱也要,几十公斤的建筑材料也拖回来,像春燕衔泥一样筹齐了建馆所需的钱物。至今令我难忘的是,当年为了节省资金,我们自己动手搞基建,自己上山捡拾块,基建需要石粉,大家自己动手轧。

1985年9月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一座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展馆520平方米的新四军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第二年财政部门审计时,发现账上没有一分钱固定资产,核查募捐簿才搞清楚,纪念馆建设没有花财政一分钱。

自力更生,初次创业成功,从此坚定了我们不辜负革命先烈、把纪念馆做大做强、为革命传统教育作奉献的决心和信心,踏上了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奋斗征程。

▲ 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的纪念馆

“铁军精神”是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1987年,经纪念馆党支部表决,一致通过“向银行贷款80万元”的决议,在全馆共同努力下(当时已有5名工作人员),创办了馆办集体企业——茅山工具厂。之后企业不断发展,成为纪念馆各项公益事业支出的重要经费来源。

1992年,我们在闭塞的茅山率先开办了一家有近30张床位的招待所,把职工食堂改造成对外营业的小饭店,职工既是馆员又是服务员,生意红红火火。

曾在招待所工作的老同事们都记得这样的场景:碰到生意火爆时,全体职工都不回家,以馆为家,到饭店、招待所帮忙打杂,经常午饭要到下午两点后才能吃上,大伙儿虽然很辛苦,但心里洋溢着自豪感与满足感。

1995年,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为满足广大游客观众的需要,扩大爱国教育基地范围,丰富教育基地内容,我们咬紧牙关,攻坚克难,筹备资金200万元,在茅山主峰脚下望母山顶兴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至此,终于实现了陈毅元帅近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建馆立碑”的夙愿。

▲ 1995年修建纪念碑时的劳动场景

1997年,我们筹资900万元建造了建筑面积3700平米的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新馆;1998年,又筹资900万元兴建了面积5000平米的茅山宾馆。

▲ 1997年翻建纪念馆奠基

▲ 1998年建成的茅山宾馆

“铁军精神”是抢抓机遇的拼搏精神

2003年,纪念馆下属企业——茅山工具厂完成经营体制改革,正式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脱钩。自此,纪念馆开始了从产业发展向事业发展转型的新征程。

当时正值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动红色旅游大踏步发展,纪念馆紧抓机遇大力建设项目。2003—2005年,纪念馆又筹资2000万元,完成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景区二期工程,现如今被誉为“世界一绝”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旅游景点,人们慕名纷至沓来。

▲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全景

2006-2008年,馆里又实施了总投资3600万元的纪念馆展厅扩建工程,新辟“将帅馆”“英烈馆”两个专题人物陈列馆,进一步丰富内容并拓展了宣教阵地。

▲ 新展厅一角

铁军精神”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

2011年开始,我馆积极创新发展方式,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茅山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和投入,大胆引进社会资源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成功实施了集旅游、休闲、商务、会展、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中心工程——茅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作为茅山红色文化服务配套工程,规划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已经完成该项目的土建、内部装饰等部分工程,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吸引民间社会资本,盘活红色旅游优质资源,以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为合作平台,将于2018年全面完成教育活动中心的全部建设项目并正式对外开放。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全面完善茅山红色阵地的服务功能,填补茅山景区高端旅游服务业和特殊群体服务提升的空白,最大限度发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茅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

我馆还在2013年投入400万元,推出《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展》,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积极向上争取350万元,自筹300万元,完成了《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展》全面提升工程,所有新的展览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既有网上数字展览,又有线下场景实时互动。

2016年,在省级革命遗址保护专家组意见的指导下,完成“江苏省茅山抗日根据地核心区遗址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多方筹措资金800余万元,确定抗战遗址保护10余处,遗址保护工程开工建设5处。

我们还大力发展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创走进百姓家。2017年,纪念馆成为江苏省首批文创试点单位,新辟文创馆——“小兵驿站”,把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的红色文化与百姓生活相结合、相交融,从而形成具有设计感的日常用品,目前文创产品达到百余种,产生了极大社会效益。

▲ 文创馆——“小兵驿站”全景

如今的茅山纪念馆占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具有陈列展览区、纪念瞻仰区、国防教育区和休闲活动区四大区域,场馆规模在全国同类馆中名列前茅。

我最大的希望是:让新四军的红色军号永远嘹亮,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 图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全景

镇江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王玉国推荐有关素材

镇江市文广新局老干部支部书记王建一把关文稿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提供照片


作者:史建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