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家乡有座“仙人桥”

2018-11-27 15:31| 发布者: 夕阳光辉| 查看: 480| 评论: 0|原作者: 夕阳光辉

摘要: 山东半岛东南端有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乳山市。   乳山,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海湾南岸浑圆挺拔、顶峰凸起,状如乳房的大乳山而得名。乳山是中国滨海独具魅力的天然旅游、休闲、养生圣地,被授予“山东省长 ...

山东半岛东南端有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乳山市。

乳山,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海湾南岸浑圆挺拔、顶峰凸起,状如乳房的大乳山而得名。乳山是中国滨海独具魅力的天然旅游、休闲、养生圣地,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乳山境内有一处人间仙境——银滩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区内林秀海碧,鸟飞鸥翔,风光旖旎,集山、海、岛、滩、河、林于一体,自然景观丰富。

在众多自然景观中,有一块罕见瑰宝——“仙人桥”,位于旅游区东侧仙人湾附近。“穷山海之宝,尽人神之壮丽。” 她以其独特之魅力,在乳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外地来乳的游客,必光顾此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来乳山不逛银滩是遗憾,逛银滩不登仙人桥非好汉。仙人桥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幸运桥、成功桥、幸福桥!

仙人桥,有何来历?何等模样?

大海潮起潮落,蕴力无穷。深邃的内涵,让人产生瑰丽的遐想;那节奏和谐的浪涌,雕塑出许多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仙人桥就是大海的杰作。

这是一座经海潮雕凿、天然形成的石拱桥,桥身长15米,宽9米,桥下拱洞高5米,桥石为紫褐色礁石。仙人桥一头连着陆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另一端伸向大海。岁月流年,浪拍涛卷,使天然的拱形桥体浑然天成。每当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晨雾缭绕,云海一片,登桥揽胜,恍如仙境,颇有“一桥跨海陆、脚踏天地间”之感。潮水上涨,涛卷浪拍,乱石穿空,桥下波涛涌动,桥身微微震颤,站在桥上,担惊临险,给人以猎奇的快感。放眼望去,茫茫苍穹,幽幽碧海,斯情斯景,令游客骚人豪情海深,雅兴天高,赋诗泼墨,吟诵不已。潮水退去,桥下一尘不染,宽大而平坦的“石床”显现出来,邀三五知己围坐“床”上,尝海鲜野蔬,品美酒香茗,畅谈欢歌,其乐融融。

桥下沙滩上,横卧两块巨石,形似龙头、龟身,更增添了仙人桥的神秘。据传,仙人桥是由天上的彩虹烟花幻化的。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日本国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入唐求法,走海路由海州乘船东行,经乳山,奔荣成赤山,当行至仙人桥以西海面时,忽见前方金光万道,瑞云流动。一道彩虹,艳丽无比,一端搭于岸边,一端落于海中。彩虹之上,端坐两位老者,论道说法,声若洪钟;彩虹之下,灵蛇盘绕,海龟昂首。圆仁高僧急令船队朝向彩虹处行进,待到岸边,彩虹消失,只见一座拱桥,宛如彩虹,连接海陆,灵蛇与海龟,则化为两座巨礁。圆仁高僧当即拜倒,并在仙人桥处逗留数日方行。

仙人桥,家乡的桥,连接陆海,记录兴衰。严格说连着陆地这头,直通我们村——白沙滩镇宫家村。

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在仙人桥上滚爬,桥上留下我的足迹,印有我的身影,刻下了我的记忆。

小时候,跟伙伴们到海边松林里摘松球、挖菜、搂草、打鸟、网野兔。累了躺仙人桥上睡一觉;爬起来,围在桥上打扑克、走五子棋、唱歌、看小人书;春秋季节,坐桥上沐浴阳光;冬夏季节,躲桥洞里避寒纳凉;更多时候,坐桥上观海听涛,看潮起潮落。

涨潮,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潮水退去,硕大一片海滩裸露出那些被淹没在水中的大小礁石、沟壑、水湾,里面隐匿着鱼虾、海螺、蚬子、螃蟹……人们可下海捕捉——“赶小海”。

大海很多时候是温柔的。阳光充足,海面镜子一样光滑,波澜不惊,柔软得像面团,浪游子一波跟着一波涌动,荡起朵朵浪花,次第开放,一排接着一排,亲吻着仙人桥、亲吻着沙滩,缓缓而来,又缓缓退去,留下了“哗哗”“呼呼”的微澜之声,似是见面时的欢声笑语,犹如吻别后的不舍唏嘘……

站在仙人桥上放目北眺,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海岸上有河流、海叉子、沟壑、芦苇,苍松翠柏,草木茂盛,一道连绵的松林,横贯东西,像一群威武的士兵,成为大海与陆地的天然屏障,阻挡海风和沙尘的袭击,长年忠实守护着村庄。

家乡倚山傍海:仙人桥以南,茫茫一片大海,蕴藏着丰富的海产品;仙人桥以北,穿过那道天然屏障,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田园秀丽,物产丰富;村后是有“仙山神宇”之称的“堕崮山(现更名多福山)”,其峰脉组成“左青龙,右**,前朱雀,后玄武”之奇观,村庄坐落在山的怀抱里。

家乡人祖祖辈辈与仙人桥为伴,在此耕田牧海,繁衍生息。日子,怎么说呢?我总觉得有点对不起这“鱼米之乡”,也不像早年间宣传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是一直没有多大起色。家乡人守着仙人桥,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是错路。家乡真正踏上致富路,推开幸福门,应该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仙人桥作证。

解放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就不必说了。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吃糠咽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依稀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三面红旗”下,村里饿死了好多人!仙人桥作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走集体,“以粮为纲”,以农为主,最好的年份,“劳日”也不过一元钱上下,差的年份只有几毛钱,勉强解决温饱问题。那时生产队干活,或集体或各家各户送饭到地头,社员们喜欢坐在仙人桥上吃饭,赶上“潮流”,便抱着饭篓子下海,砸野生海蛎子就饭,掩饰了饭篓子的羞涩,填补了饭篓子的寡味。仙人桥作证。

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这时村民几乎都是“双栖身份”——半农半渔,地里刨海里捞,日进斗金,丰衣足食,日子红火。仙人桥作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家乡,银滩旅游开发区建设迅猛崛起。二十几年的时间,现银滩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滩”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享誉海内外。仙人桥作证。

家乡巨变,换了人间!

仙人桥以北、村前这片土地上,高楼耸立,别墅成群,鳞次栉比。这里有“福如东海文化园”“东方如意国际城”“假日广场”“月亮湾”“珍珠湾”等海水浴场,有宾馆酒店和一些叫不上名的小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或长住或旅游,操着南腔北调,不乏外国语音,村人称这里为“地球村”。

仙人桥从未像现在这样热闹。游客或登桥观海,拍照留念;或下桥入滩赶小海;或乘坐农家乐小船进海垂钓,尽情领略大海的风情,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仙人桥作证: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变化最大的是村庄——村里正在“棚改”。

旧村被一条横贯东西的泊油路,一分为二。童年走过的一些胡同、街道,有的已不复存在。尚存的残垣断壁,长满苔藓,枯萎的“鸡毛草”无助摇曳;老街多数房子“铁将军”把门,有的敞门露院,院里长满齐腰深的草;有的房顶没了,院墙坍塌,孤零零只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门楼子,似在诉说着昔日沧桑。

与这残败老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西南面高楼拔地而起——村民新居,已有三百多户村民搬上了新居,至2018 年底,可全部乔迁。家乡已融入“地球村”,成为银滩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

前不久回老家,92岁的老母亲说:“这辈子能住上楼房,死也值了!”我倒是觉得耄耋老人爬楼,于心不忍。可看母亲那满足的神态,又觉得我的“不忍”之心,抑或称之为“孝”心,未免有些狭隘了!

与其说母亲喜欢住楼房,不如说是母亲对新生活的向往。

目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俗语,可山还是这座山,海依旧是这片海,仙人桥还是这座仙人桥,可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吃到了什么呢?

看来,好山好水,还要好政策;仙人桥——“仙人”不是桥,“仙人”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家乡的变化证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打“特色牌”,做本地文章;尊重风土人情,保护好青山绿水,秉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把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看乳山银滩。

金桥银桥仙人桥,比不上改革开放的政策好。愿家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仙人桥,一步步走向幸福!

 

 

作者:宫照同

乳山市工艺品公司退休

回顶部